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将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而来,数字技术早已悄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等领域,正以创新之力重塑着日常的模样。6月25日,北京电视台走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北京一脉阳光影像中心,观察数字技术与生活深度融合。
这一创举不仅打破了传统医学分科的壁垒,更开创了“影像+中医”双向赋能的全新诊疗模式,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地区影像结果互认,支付宝可查一脉阳光影像报告
作为一脉阳光AI“三位一体”战略(+医学影像数据+AI基座模型+影像医联体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影禾医脉深度协同生态资源:
在医疗领域,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还能提高医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医疗机构间的影像互认工作正稳步推进。而在这一进程中,一脉阳光凭借其卓越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实践,成为了推动地区结果互认的关键力量。

“知名医院的检查几天排不上号,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知名医院不认,拷贝出来的检查结果各个医院都不给看,资源浪费严重。建议检查结果全国互联互通。”“医生,我在一脉阳光刚做了CT,报告在支付宝就能看,还需要再做吗?”如今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患者体验着“一次检查,多家认可”的便捷。这得益于北京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深化推进。
2024年北京一脉阳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成为第一批北京市医学影像检查互认质控实施医疗机构。这意味着:
报告互认:该中心的影像报告符合标准,可被京津冀众多互认医疗机构认可。
便捷查询:患者无需跑腿,通过支付宝→京通→特色服务→报告查询,即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影像报告。
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在2024年11月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北京市范围内,对181项检验结果和300项影像检查结果项目,在质量评价合格基础上实现医疗机构间互认。
截至2025年5月,京津冀鲁四个区域1118家医疗机构实现了60个检验项目互认,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间实现了30个影像检查项目共享。
北京市目标明确:《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公众可通过 “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查询医疗机构质控结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自 2022 年实施以来,为医疗机构推进互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各省市也纷纷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北京市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指南》等。一脉阳光深刻认识到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按照 “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 的原则,全力投入到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的实践中。
医疗机构实现影像结果互认的首要条件是质量控制合格。一脉阳光旗下的影像中心通过了国家级/省级质控中心的影像质量评价,涵盖放射、超声、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同时,定期参加严格的质控检查,在设备校准、操作规范等方面始终保持达标状态。
为实现影像结果互认,信息化支持至关重要。一脉阳光积极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如省市级影像云平台,确保影像数据能够在区域内实现快速调阅。同时,其信息化系统符合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要求,保障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在数据安全与隐私方面,一脉阳光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患者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让患者能够放心地接受医学影像检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