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圣阳股份 (002580) 2014-08-21
本次投资者活动以会谈方式进行,董事会秘书于海龙先生首先介绍了公司的整体情况,然后董事长宋斌先生及董事会秘书于海龙先生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1、公司的发展战略及措施?
公司将持续专注于电池、电源产业,把握全球新能源、通信及动力电池市场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备用电池和动力电池,在公司整个产业经营链上配置和调整资源,加速拓展上下游产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价值创造优势,形成以铅酸产业为主体、锂电产业成规模、系统集成成主线,贸易业务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将公司发展成为以电源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市场品牌影响力和优势竞争力的专业化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
1)由电源产品向系统集成产品延伸
2)面向海内外市场专业化营销及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3)变革提升发展模式,开放视野、深化内力、合作扩展
2、公司对储能市场是如何进行定位的?
面向电网智能化、互动化、高效化和低碳化,新产品主要定位于如下市场:
1)独立系统电池替换市场
2)新能源介入平滑储能系统
3)智能电网消峰平谷储能系统
4)微网储能系统
5)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
凭借度电成本低的优势,聚焦弃风弃光严重的新能源风光电站、峰谷电价差高的东部沿海双调电站、新能源供电通信基站、独立微电网、分布式发电项目及海外市场客户进行积极开拓。
3、公司在小型电动车行业的配套业务情况如何?
近年来,小型电动车在我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得以快速发展,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我公司是山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重点企业,与主要小型电动车企业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和紧密的研发及合作模式,我公司小型新能源电动车电池配套份额位列前列。
4、除小型电动车外,其他动力电池应用市场是否也有涉足?
我公司动力电池在高尔夫球车、观光旅游车等场地车辆和环卫车、警用车等特种车辆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电动叉车占叉车年生产总量的比例情况,中国国内大概为20%左右;欧美约为70%左右;日本约为50%左右;因此,国内电动叉车的发展空间巨大。2011年以来的行业整治,使得国内电动叉车电池细分行业更加集约,公司凭借在电池行业20多年的技术积淀,通过内外联合的方式,也逐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5、公司与日本古河合作的铅炭电池有哪些主要特点?该产品主要针对哪些市场?
2014年6月,公司与古河电池株式会社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双方拟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容量、深循环、超长寿命铅炭技术储能铅酸蓄电池产品进行战略合作。
该产品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1)采用先进的铅炭技术和长寿命设计,设计寿命15年、在70%DOD深循环次数达到4000次,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1.5倍、常规铅酸电池的2倍以上;
2)更适合新能源储能领域的部分荷电状态(PSOC)条件下使用,放电能力和充电接受能力优良;
3)专有的制造技术和严格的制造工艺装备,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4)电池成本是锂离子储能电池的1/2水平,可完全有价值回收利用,对客户投资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高;
5)模块化设计,节省安装空间,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主要是在中国日益快速发展的新能源市场及通信电源市场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该产品属于国际领先的针对深循环储能应用的阀控蓄电池技术,在目前全球电池储能技术中综合技术、成本和投资性价比、回收期具有领先水平,并已经通过市场化示范验证和具有量产能力,可实现大幅度降低储能电池度电成本。
6、公司目前在通信备用市场的主要状况如何?
公司在备用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新产品应用增量,主要的新产品为电信级电池、高温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等。
主要的需求状况:国内存量基站中国移动约70万、中国联通约40万,中国电信约30万,合计约150万,铅酸蓄电池按5年更换周期,每年大约有30万基站有更换需求,按每个基站配备一组2V500Ah电池,蓄电池的年更换需求量在720万KVAh。加上一些新建计划,预测通信市场蓄电池需求量每年在800万KVAh以上。4G建设需求量扩大,铁塔公司的建立会改善需求。国内基站空调的能耗约占整个基站能耗的45~50%,南方地区由于气候长期处于高温,能耗会更高,高温电池,可以将基站内空调的运行温度从25℃调高到35℃。适应室外基站场景使用。小型基站、分布式基站的发展需求导致锂离子电池需求的较快增长。
7、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的策略及措施是什么?
以备用和储能产业作为主要服务市场,以通讯和UPS业务作为稳定的支撑,以新能源业务作为未来发展产业的增长极,关注动力市场发展和需求。
聚焦热点区域,集中优势资源,深耕细作;细分目标市场和客户,选择对公司战略目标有核心贡献的大客户及经销客户群体,展开营销活动,细分应用场景工况,突出技术营销和专业化产品解决方案营销。
完善本地化销售网络、物流仓储;探索与战略合作伙伴在产品技术转让、本地合作生产的可行性;引进吸收海外行业内优秀人才,不断推动公司组织和人员的国际化意识、行为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