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万达信息 (300168) 2014-12-24
1、 一、医疗卫生行业情况
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增大(>50%的支付比例,倒逼着医疗改革的不断加速。进入2014年来,医改进入深水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包括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医生多点执、社会办医、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市场定价、远程医疗服务、医药改革以及发展商业保险等。我们认为,在2014年的相关政策基础将为2015年医改全方位启动的做好伏笔,2015年将是医改元年,会不断的有相关配套政策落地。无论是德国模式、美国模式还是英国模式都救不了中国,不能盲目照搬,我们需要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政策模式。
回顾医改历史,1999年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万达信息在上海率先启动建设,数据积累超过15年。2009年新医改开启,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广覆盖。其中万达信息的社保系统率先走向全国,覆盖1.3亿人口,在数据质量上领先全国友商,是全国规模第二的企业。在2015年医改全方位启动之下,万达信息将基于已有的基础数据整合,逐步实现依托社保的医疗控费、医保控费、医药控费,PBM、依托健康慢病管理的社会健康管理和商业健康管理等。事实上,目前万达信息承建的宁波阳光医保已经走在了医改的前列,达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智能监控管理。社保部最近也去考察了宁波医保系统,高度评价。
总体而言,目前万达信息已经完成了医疗全产业链的卡位布局,包括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数据打通以及健康产业布局。医疗方面,万达信息今年收购了复高、金唐,在我们的系统上,全国50%以上的区域平台实现医院联通,覆盖了全国2.7亿人。上海的三甲医院HIS系统,复高占了12家,卫宁11家,瑞金、中山等都是医院自建HIS,还有10来家是其他公司建设的。宁波金唐在浙江也有30%的市场份额,并已经初步完成了区域医疗平台的产品雏形。
医保方面,经过15年的精心耕耘。我们的系统可以3000万人并发实时交易系统,全年全天的不间断运行了15年。系统的数据积累全国最大,覆盖全国1.3亿人。
医药方面,2014年打下了扎实基础。承建的上海药品采购平台,现在已经上线试运行,2015年7月1日完成。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医院在上面使用购药了。
健康方面,上周五我们和卫计委达成了合作,将完成上海健康管理云平台投资、建设、运营。之前承建的上海健康网,覆盖了所有三甲、三级、二级、以及及社区医院,各医院供应商都已提供卫计委要求的数据。子公司万达全程监控服务目前布局全国4大城市,上海覆盖260万人口,服务基层卫生。最近,万达全程健康门诊部开业,将为中产阶级提供了个性化医疗服务。
目前医疗行业处在大的风口,和门外的野蛮人--互联网企业的区别就是,万达信息是门内的创新者。我们认为入口型的互联网服务与服务型的互联网服务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服务质量而不是价格将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万达信息将将依托健康、医疗、医保、医药平台,提供百姓最完整的医疗健康门诊、分诊转诊接诊、检测监测、处方用药的线上线下平台。万达信息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各HIS厂商、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保险服务等合作厂商加盟,当然也包括BAT。
单独说下万达信息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云。这个项目其实是依托委-市合作,服务国家医改战略的(2012年国家卫计委与上海政府将合作共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纳入《进一步深化部市合租写书》,2014年的委市合作会议指出将把上海作为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这次合作中,我们将以糖尿病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至脑卒中、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其他疾病综合防治。从市场来看,我们利用在上海健康网等项目监测到的数据是,上海常住人口中有254.5万糖尿病患者。从效果而言,相关的研究表明,利用风险监测、定期评估等健康管理方式,将大大降低死亡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这个合作的签约上星期才签,事实上工作已经开展了半年。我们对于慢病管理的顶层设计,将来高危的病人将由专家医生接管,转到三甲医院,低卫病人则由社区医生、医院负责。体系内的病人数据将打通,专家医生也会辅导社区医生,形成数据的闭环。对于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包括药品厂商、可穿戴厂商、HIS厂商,我们将开放平台。对于政府端的卫计委、卫生中心等,我们提供数据接口,方便其做大数据分析。
万达信息在整个医改深化中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首先,1999年开始的社保系统建设中,我们是行业开创者,在上海率先完成系统建设,之后在全国不断复制上海经验,并且不断精进。目前我们的数据质量领先同行。其次,上海的示范作用。美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也可能遇到的,上海老龄化碰到的问题全国也将碰到。参考之前医疗卫生平台、医药采购平台、社保系统建设的历史。上海现在的尝试和突破可能将是中国未来的标准。全国医疗资源聚集地仅上海、北京,上海的医疗资源已经聚集成平台,适合转型发展互联网经济,可以面向全国服务(上海医院收入的一半都来自非本地居民)。最后,我们公司上下一心,一直在诚信做人、说到做到。
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我们会继续夯实基础,在医保控费、商保风控、PBM(三医联动管控);医保商保结算、商保健康管理、医药电商等领域进行业务开拓。
未来八年,达到千亿互联网收入在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不是梦,我们寻求利国利民的各方合作共赢。
2、 二、互动问答
问:医药电商最近比较火,怎么看?公司做这块业务的话,处方怎么得到?打算如何接通医保? 医保控费市场的明年判断?
答: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今年药品流通政策、处方药流转的政策相继出台,2015年1月1日将开放处方药网售。我们认为在医药电商业务上最大的优势是病患的电子处方在医疗卫生平台里有,在医药、医保平台中也有。未来,公司的健康云服务将在三医联动业务的支持下全面开展对患者的服务。
医保控费领域的话,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不一样的。社保已经加速发展,商业保险的发展则较为落后。我们承建的医保系统有患者看病、支付的信息。并且我们是在医疗专网上运作数据,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医保控费上的突破:宁波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后,上海的医保控费系统也即将上线。我们将先基于10多年的社保建设经验,去跟进社保端的医保控费。现在的商业保险占据比例很小,离不开社保医保控费的支持。
问:慢性病涉及的环节、机构很多,市场蛋糕多大?我们具体在哪个环节获利?
答:目前医院的收入结构大概是50%左右的药品、20%左右是门诊、25%是检查检测费用。我们的定位是平台级的服务提供者,对问诊、检查和医药电商都提供支持,都可能分享收益。事实上,慢病,如糖尿病患者的ARPU值就教高。我们为患者提供接诊、分诊、转诊,检验检测,买药送药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现在上海的糖尿病患者是250万人,可想市场有多大。
问:患者的处方的所有权是属于谁?如果是属于卫计委的话,那阿里也可以跟卫计委合作拿到处方?医药分离下,医院的蛋糕被动了,他愿意放开嘛?
答:任何使用公共资金建设的信息系统中的内容,如电子处方应是属于老百姓个人的。政府是不允许买卖数据的。卫计委和万达信息以运营方式合作慢病看病,就是要在完成政府公共职能外,让平台满足互联网形式的需要、患者的各种需要。以慢病来讲,我们将引导低危患者去社区,高危患者去专家医生那。从医院利益的角度而言,目前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二级、一级和社区医院的患者很少,这样的导流是对他们有利的。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卫计委是严禁医生收入和药品费用挂钩的。通过我们的慢病平台,专家团队可以看到他们关心的疑难杂症,社区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低危病例诊疗机会。推动分级诊疗,全上海的医生可以利用整个健康云进行服务,我们的平台将平衡各级医生之间的关系。
问:阿里健康在杭州、石家庄的试点,拍处方的方式是否合规?万达信息的电子处方的模式是什么,和BAT是否有过深入交流过合作嘛?
答:我们认为社保占50%的支出,能不能跟医保结算将是医药电商成功的重要一环。万达信息在医药电商业务上不缺患者流量、不缺电子处方,也不缺医保等支付手段。其实BAT每一家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支付宝的支付系统,不排除合作可能。此外,医疗服务不是谁便宜,患者就去找他了,最重要的是保障质量。
问:我们的业务开展依赖于医保部门、卫计委的合作?未来和其他地方合作怎么去进行洽谈?
答: 医改目前是不得不改,所以谁能帮政府做成事,谁就是政府的合作方,给政府提供服务,获得运营机会。万达信息在全国的案例很多,口碑很好。在社保领域,万达信息可以说是全国独此一家。
问:在别的省份的推动?
答:公司向来是没落地实施之前不着急先说。目前上海的医疗资源已经集聚,北京还没形成集聚平台。我们的试点做完之后,将利用上海的资源为全国百姓进行服务。
问:医药电商业务的话,怎么平衡医院、医生的利益?
答:目前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据我们了解,2年之后3甲医院的药费加成全部取消,社区医院已经没有药费加成。医药已经变成了医院成本项目。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医生都已经意识到未来的收入将越来越依赖于看病的效果,而不是回扣等。医药电商一旦放开,患者能够通过我们平台的流转,找到最合适的医药厂商。这块业务我们有先发优势,未来不排除和大佬合作。
问: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怎么实现?
答:我们希望推动分级诊疗,全上海的医生可以利用整个健康管理云进行服务。如之前介绍,我们的顶层设计是高危的病人将由专家医生接管,转到三甲医院,低卫病人则由社区医生、医院负责,体系内的病人数据将打通,形成数据的闭环。之于医药端,并不是开放了网售之后就都会将降价,毕竟患者看的最重的是医疗效果,有竞争力的药商的产品反而会加价,能够达到利益均衡。整个药品采购阳光化之后,好的医药产品会得到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