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迪安诊断 (300244) 2015-01-30
1.2014年公司战略有一个很大的布局,包括体检、商业保险等,2015年的战略布局是要继续扩大布局还是把目前已有的布局坐实?
答:2014年是迪安“识大势、謀大篇、布大局“的一年。我们的战略种竹不种树,围绕健康产业链积极进行上下游产业的延伸。2014年,我们实施了“4+4“的连锁扩张战略,开业运营了4个中心,同时筹备了4个中心。在横向跑马圈地的同时,我们不断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大家可能已关注到去年医疗改革的重点,一个是医疗信息化,一个是分级诊疗。这些细分政策的出台,恰恰证明了我们早几年的战略判断,对我们在基层社区的网点布局是一个重大的支持。温州中心、昆山中心的成功运营,是我们在基层区域PPP商业模式上所树立的一个标杆,也将极大推动我们在纵向上的战略布局。
除此之外,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下,我们正在打造的是一个平台化的生态圈。往上游,我们拓展研发生产规模化,去年,我们在建成的GSP生产基地上拿到了TCT等第一批产品,目前二类、三类的产品都在报批过程中。在未来的两三年,我们迪安品牌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并有效降低实验室成本,不断地强化我们的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往下游,我们实现了B2C的突破,去年我们与韩国SCL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B2C的商业模式看似以医疗诊断为主,但与我们的B2B模式仍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中国医疗服务的痛点,即,普遍缺乏完善的治疗、周到的服务、优越的环境和一流的技术。所以我们思考能否在C端上做一个差异化的区分,而韩国SCL的C端在韩国已是首屈一指,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借鉴其在韩国近三十年的经验和体系,引进专家团队,帮助我们迅速确立在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去年运营的韩诺体检中心就是合作的结晶。
今年迪安的主题是变革和创新,我们将更关注内部体系的完善和团队的提升。
2. 公司在学术领域是否会有自己的拓展?
答:公司的学术研究与大学的学术研究在模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目前,我们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以及一些研究所正在进行交流合作,公司将不断的加大技术投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布局。
3. 医保、检测、诊断服务、平台延伸,这些业务在整个业务中的比例是如何?
答:大健康生态圈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健康服务的第三方产业和健康保险。未来的三到五年,迪安仍将专注于健康诊断的产业,在主业上做勤、做强、做精的同时,顺势进行上下游业务的拓展,积极打造强强效应的战略协同。未来三至五年,迪安所打造的生态圈,在健康诊断产业上的占比仍将在80%以上。
4. 业务延伸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原本的客户变为竞争对手的情况,公司是如何平衡这种关系的变化?
答:目前尚还不存在竞争问题,迪安一直强调的是差异化的竞争,多维度的共赢。我们根据医院各个发展阶段,均可提供满足甚至提升医院需求的合作方案,从提供试剂、外包服务,到集采和托管运营,迪安自身特殊的模式组合,可以让我们走很多不同于同行的发展道路。
5. 迪安积累了很多医疗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对迪安会有怎样的影响或价值?
答:迪安非常重视医疗生物大数据,我们已经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对生物样本库、数据质量把控及深度挖掘分析,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医院、社区、医生,我们的服务不仅是要给出一组数据,更多的是要给出数据背后的意义。
6. 检测费用逐步走低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迪安如何判断这种趋势?
答:2005年,浙江省率先进行了检验收费标准的调整,将迪安的收费标准拦腰一刀,但正是因为这一次调整使得我们在一年后通过量的快速增加找到了独立实验室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就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领先。迪安经历过检测费用调整及外包诉求爆发的此消彼长,积累及具备了应对和快速迎接的运营模式。我们认为,检测费用的降低,会给具有较大规模优势的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量。
7. 博圣与迪安的业务协同度很高,迪安是否会进行整合,整合的幅度有多大?
答:博圣是遗传检测领域,国内非常优秀的企业。基于共同的大健康畅想,迪安与博圣的合作,必将产生更强的战略协同效应。目前,博圣的团队非常稳定,且斗志昂扬,我们的融合将遵循“位置不动、平台更大、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迪安的文化、管控、专家资源注入博圣,将博圣优质的终端渠道及技术平台嫁接迪安,携手共创大妇幼领域。
8.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出《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纲要》,强调乡镇医院和社区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那么迪安在这方面渠道上的布局和商业策略是什么?
答:乡镇和社区客户网络布局的下沉是迪安战略的重点,现在的政策完全有利于我们这种战略选择。在未来两到三年,迪安省一级布局完成后,公司将集中资源迅速精耕下沉。其次,在如何布局上,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机会,基于我们成功运营的PPP模式,现不少政府部门也正在向迪安投出橄榄枝。迪安目前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渠道建设、结合政府资源的模式创新以及移动医疗的技术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和实现乡镇、社区的布局。
9. 目前很多公司在建设网络医院,通过电脑、手机实现线上就诊,医疗诊断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在政策上这方面是默许的还是以后要进行规范?
答:我们认为,国家肯定会加强对网上诊断的规范性,加强对医生的资格审查及线下转诊。目前,基于网上诊断受患者对医生信任度的极大影响,只停留在初步的咨询建议,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并未缓解看病难的顽疾。
10. 如何看“医药分离“?
答:理论上讲,医药永远分不开。“医药分离“实际上解决的是切断医生和药品之间的利益。解决方式,一种是政府补贴,现在问题是政府的补贴不到位,欠费严重,特别是县级医院。第二种是将药房外包出去,承包带来的问题是托管公司会限制进药渠道。第三种是医院不开药房,病人前往药店购买,产生的问题是病人治疗延迟、药品污染、药品存放不当等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得从购销体制上解决,分层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