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易华录 (300212) 2015-04-09
会议交流内容纪要:
1、公司辽宁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如何看待阿里、腾讯推出的城市服务功能?
(1)通过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可以以互联网方式办理驾驶员的培训报名、考试、驾驶证年审、车辆年审、违法罚款等与个人相关的全业务,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了服务便利。其盈利点在于数据变现,例如辽宁省有1000多万驾驶员,相应的会产生1000多万用户的流量数据,我们通过与保险公司、汽车厂、金融机构、4S店、广告公司等机构进行合作,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实现数据变现;此外还有代收违法罚款的手续费等。
(2)就我们所知,目前我国还没有全业务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与政府系统后台的连接需要设计出自己的软件进行对接,需要通过涉密、安全等方面的认证,目前与政府系统后台连接的还比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完整的软件。,我们争取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9月份上线,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实现相应的业务功能。
2、省级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投入大概是多少?在建设、运营、用户的价值体现、数据变现方面,公司有没有相关的财务测算?
根据我们的大致测算,省级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前期的投资大概在500-1000万左右,主要看省份大小,大的省份在1000万左右,小点的省份在500-600万左右,而且这部分投入只包含购置费用,我们自主的软硬件不算在内,此外,每年会有200万左右的运维费用。
在数据的变现方面,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对政府和群众是免费的,后期运营收益主要来源于一是罚款收取;二是与机构合作,如与保险公司、银行、汽车厂、4S店、广告公司、维修厂等机构进行合作,公司目前正在商谈合作的商业模式。
3、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每个用户有多大的回报?如何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使用频率?
公司目前没有进行具体的回报测算,但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本身的推广成本比较低,而且是具有排他性的,我们预计1-2年后大家都会使用此APP。对于用户的使用频率、激活等相关手段后续会陆续完善,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先把系统搭建起来,APP上线,实现交管部门的需求,让大家使用起来,在此基础上,有了流量支撑后,后期就可以叠加很多服务,除与保险、银行等机构合作外,未来还可以与其他机构再合作,乐观预计2-3年后会有几千万的用户流量。
4、除辽宁外,易华录与其他省份在谈联网交通管理平台吗?是否其他企业也在做此项业务?
(1)其他省份也在同时谈,我们目前主要是先看辽宁的模式、效果,再进行推广、复制,希望今年能谈下来5个省。因为公司做过很多省级的智能交通项目,有些重点省份我们有一定的客户积累,而且我们与政府有很强的对接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互联网交通管理平台主要是与公安部六合一系统进行对接,因此公安部选择合作伙伴是很慎重的。因此我们的获取类似辽宁联网交通管理平台项目的机会会大些。
(2)辽宁项目的模式会有很多公司关注,因为上市公司要进行公告,这个是公开的,如何大家觉得这个模式好,肯定会有其他公司也去谈,但在我们与其他省份洽谈的过程中,还没听说有其他公司已签订类似协议的。
5、公司在智慧城市项目框架协议落地、系统建设上线、回款等方面的情况如何?
公司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城市框架的落地,如智慧临朐,2013年签订的协议额为2.4亿左右,已转成合同额的有1.5亿左右。对于转成合同的,其回款跟一般的工程项目类似,都是前期企业垫付一定的资金,政府后续进行付款,从以往发生的情况来看,都是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付款,还没有出现过恶意拖欠的情况。
6、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公司在这方面是否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易华录2013年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由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内容与智能交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真正的核心产品还没完全定型,需要一个开发过程目前智慧城市方面我们主要做数据融合平台以及上端管理的应用系统等。2013年我们签订了智慧临朐项目,2014年系统搭建完成,建成了可交付的运管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利用半年时间把核心东西做好,实现快速复制。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分软件和硬件产品搭建,我们可以先把硬件搭建起来,软件产品进行同步开发和部署,运管中心的建设周期为1年到1年半。由于各个城市的差异性,客户的需求也有个稳定的过程,我们将利用1-2年左右的时间稳定核心产品,实现可复制性。
7、公司目前互联网团队的搭建情况如何?
目前公司的互联网团队有70人左右,易华录的智慧城市业务集团完全按照互联网的形态进行组建,管理流程和内部企业文化也是互联网化的。
8、公司有没有考虑过用并购重组的方式更快地占领市场?有没有明确的并购目标和计划?
公司核心的产品来自三方面,一是自研,二是外协,即委托开发,三是在外协中进行并购。
我们有明确的并购计划,但所有的并购计划都要在再融资完成后考虑,否则会影响再融资的进程。
9、政府对数据融合的看法和态度、目前的做法以及数据融合后的价值如何?
数据融合首先是理念问题,政府要自上而下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性。现在来看,高层已高度认同,各委办局可能会更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有所阻碍,但目前仍可推进。。
关于数据融合,现在政府的做法是:1)原有系统可不动,政府要求开放数据,按照数据融合的规划,从各个委办局的系统中,在遵照保密法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融合;2)对于新建系统,在预算资金安排上进行引导,主要措施有要求新建的系统数据存储、计算等要与运营管中心、数据中心的搭建统一。
数据融合合的价值在于:各个委办局的数据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还没发掘出来,我们要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发掘数据的这种价值,将其相关性展现出来,让其感觉到优势、便利等。
10、公司对于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建设模式、数据使用方式是怎样的?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3种模式进行运营中心的建设,即招投标模式、BT 模式、PPP模式。
我们在与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及合同中约定了在政府的授权下共同运营数据。政府运用大数据的目的有两个:1)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2)吸引投资,减少政府投资支出。所以这个运营中心是开放的,会有第三方使用,但即使开放给第三方,也是基于易华录的平台,开放相应的端口,数据整合是我们来做,因为我们的数据卡位优势做到了,最后就是利益分享的问题。
11、年报中提到,为保障数据安全,易华录在智慧城市主体下布局信息安全和金融支付,请谈谈这两块业务?
在智慧城市里有大量与金融支付相关的东西,如罚没款等,我们正积极推出华录宝,目前正在申报材料,申请金融支付牌照。未来将通过支付产生大量数据,为后期的运营打好基础。
在信息安全方面,互联网程度越高,信息安全的漏洞越大。政府的大量服务是通过委托企业完成的,所以政府会高度关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将是基于政府数据进行运营和服务的关键,也是其他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布局一体两翼的战略。信息安全是华录版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就是要向政府表明:我们有很强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这是我们在智慧城市推进中的一种竞争手段。。在信息安全方面我们正在与中科院、保密局等相关部门洽谈合作。
12、华录集团旗下的资源状况?
华录集团去年的总资产规模达130多亿,净资产规模约90亿,现金资产40多亿,目前集团定位于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集团,构建了制造、内容、服务三大产业板块。制造板块下的华录松下是合资工厂,其合资合同已续签20年,未来产品结构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基于蓝光的光存储,会成为很重要的存储方式,也将会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存储方式。华录旗下还有中国唱片总公司,拥有12万张老唱片,可纳入智慧城市的文化服务中;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拥有数字发行牌照,可通过卫星投递进行文化传播,这是我们独有的资源。目前集团的资源正在整合,我们要做大做强主业。
13、易华录三大业务今年的增长预期?
2014年我们收入15.8亿,其中智慧城市占18%,智能交通占70%,公共安全占12%,2015年智慧城市的占比会加大。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挖掘内部潜力,在业务扩大的同时,费用要与与去年持平。
14、公司有没有资产证券化的打算?在并购整合方面,是否以华录集团旗下的企业为主进行外延?
资产证券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我们正在考虑,条件成熟就会做。云亭目前考虑以融资租赁或其他方式做,提前收回前期投资; PPP项目如果有明确的收益权,也可以做资产证券化。
对于外延并购,公司主要以外部为主,特别是有体量的并购整合一般在华录集团外找。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没有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同时已按深交所要求签署调研《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