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新宙邦 (300037) 2015-05-07
公司董事长覃九三先生向来访的机构投资者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对投资者提问回复如下:
一、请简要介绍去年投产的南通新宙邦基地的情况。
答:公司超募资金投资的南通化工园区新型电子化学品项目已于2015年6月18日正式开始试生产,2014年9月实现全部产品线的稳定运行;目前已通过了ISO9001/14001/OHSAS18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了主要客户的认证审核。该基地投入2个多亿元,规划的锂离子电池化学品达1万吨,一期可实现产能5000吨。南通新宙邦投产后,未来将主要面向华东、华北和东北亚市场客户,未来可以通过就近供应、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来更好的满足周边客户的需求,来提升公司在华东、华北市场的市场份额。
二、请问公司有给比亚迪供应电解液吗?如何看待未来与比亚迪合作关系?
答:公司与比亚迪互邻多年,以前比亚迪采取的是垂直整合策略,对包括电解液在内的很多材料都是自己生产,近期策略有所调整,逐步开放其新能源汽车相关材料部件供应体系。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与国际大客户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锂电池电解液生产方面保持了比较明显的先行优势,已经具备了产品订单规模化承接能力。2014年,公司与比亚迪已经开始有业务合作,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双方合作空间值得期待。
三、请问超级电容器应用领域有哪些?
答:超级电容器更多的是应用在储能领域。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不大,但是功率密度很高,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方案是用在风力发电变桨系统和逆变系统。公司在超级电容器化学品技术方面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四、可否介绍一下公司主营产品之一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国际与国内的同行情况?
答: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日本及韩国的主要厂商包括日本宇部兴产、三菱化学及韩国Panax.Etec.,主要供应日本、韩国本土企业和部分在华日资、韩资企业。除公司以外,国内供应商主要有江苏华荣化工、天津金牛等公司,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在日本及韩国市场上,日本宇部兴产、三菱化学及韩国Panax.Etec等国外厂商仍是主要供应商;随着近几年的技术积累和进步,部分国内厂商也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和向在华的日韩锂电制造企业供应电解液。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供应商之一,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公司在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市场取得了重大突破,顺利成为三星、索尼的优秀供应商。
五、公司在南通建新工厂的初衷是什么?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公司如何应对?
答:南通新宙邦所在的新型电子化学品项目是公司上市后的超募资金建设项目,当初设立时充分考虑了政府对新建化工行业要进化工园区的产业规划要求。南通新宙邦投产后,未来将主要面向华东、华北和东北亚市场客户,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力度,提高公司在华东、华北和东北亚的市场份额。
由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看好,行业内新进入厂商很多,市场供应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解液价格下降。但是,近年来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门槛较高,不同企业对工艺过程的管控水平不一样。虽然电解液成本占电池总成本比例不算太高,电解液对于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安全性及高低温性能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公司近年来无论在技术、市场、还是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较高的投入,并且进入了国际一流客户的供应体系,未来我们会将这种先发优势继续保持下去。
六、公司在一季报提到产品价格下降以及毛利率下降的情况,未来行业走势如何看?
答: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推广势必要经历量增价跌的过程, 动力电池电解液的价格要大幅下降才能有大规模的应用,整个供应链中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价格要求也是一定会下降的。
精细化工项目从建设到达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客户认证周期也较长。伴随新厂商的进入,未来市场也必将出现短期价格下降,优胜劣汰的现象,直到达到行业临界点,市场价格相对企稳。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研发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我们有信心迎接行业发展的考验。
七、对电动汽车市场公司是否持乐观态度?
答:消费电子类产品对电解液单位需求量与动力电池对电解液单位需求相比差距太大,虽然前者在量上依然占主导地位,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广普及,动力电池对电解液需求的这块市场空间更加值得期待。
八、公司对并购海斯福项目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
答:第一,从盈利指标与经营角度来考虑,海斯福各项财务指标均不错,标的质地可谓优良;第二,从业务协同效应来考虑,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技术方面,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偏低等缺陷,有关添加剂等关键材料经常需要用到含氟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化学品技术提升有重要意义,未来双方产品在这一方面,有比较大的互补改进空间;第三,从管理契合度来考虑,并购双方均有着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力量,经营理念的契合度也很高;第四,从产业布局角度考虑,通过并购在福建新增生产基地,有利于公司扩大产品布局,缩短产品运输半径,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