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锡业股份 (000960) 2015-06-04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公司“)受兴业证券邀请,由董事会秘书潘文皓先生参加本次电话会议,向各机构投资者介绍公司基本情况并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事项进行说明,并解答投资者提问。
问题一:请潘文皓董秘简单介绍一下公司情况和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及华联锌铟的情况。
答:1、公司情况:(1)从公司的业绩方面看。2011年以来公司业绩波动性较大,2011年净利润7亿元,当时金属锡的价格处于历史最高位,最高达到22万/吨;2012年整个有色金属价格开始下行,尤其是锡,2012年公司只有3000多万元净利润;2013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3.4亿元;2014年通过多方努力,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000多万元;2015年以来公司一季报披露亏损3亿元左右,因此总体上看来公司盈利波动性较大,其主要因素是锡价不稳定,锡价从2011年22万元/吨持续下跌到今年锡价不到11万元/吨。其次2011年以后实行有色金属多元化,特别是铜、铅冶炼两个重点项目的上马投产,对锡业股份造成了很大亏损的影响。公司在2010年财务费用3亿元左右,2013年,2014年财务费用达8亿元,这两个项目是最重要的因素,除了5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配套流动资金30多亿元,总共到80多亿元,财务费用到4.8亿元左右。这两个项目投产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盈利目标,特别是铅项目2013年给公司贡献了存货跌价和正常亏损到6亿元,当年13多亿元亏损中铅冶炼占6个多亿元。因此以上两大因素造成近年来公司业绩不理想。(2)从行业方面看。到目前为止锡价还是一个下跌的状态,已经连续下跌了38个月,这在历史上比较少见,造成公司现在经营比较困难,尤其是现在锡价跌至11万元/吨。公司对整个行业判断是无论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看,行业现在处于历史较低位。需求端,公司通过调研下游消费企业,多数已经在陆续开工,整个需求处于缓慢回升的状态;供给端方面,国内近两年主要受缅甸矿的供应大幅增加影响,由2012年以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而且幅度较大。公司认为目前锡价处于是阶段性拐点,缅甸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经过公司在缅甸的实地调研,从今年开始,缅甸矿的产量同比在下降,产量将低于去年,我们判断缅甸矿供应是一个趋势性的转变,可能会逐渐的下降,这个对供给端是相对利好的。而另一个是印尼,印尼锡供应量占全球贸易的50%,印尼政府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对锡出口的管制以及国内对锡私挖乱采、无证经营、走私等非法经营的打击力度在加大,使得印尼整个矿业秩序在好转,而且印尼政府也想通过锡金属矿的出口控制来提高锡价,印尼政府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判断印尼政府前段时间的一些新政,包括ICDX的推出以及出口配额下降30%等,这些政策在未来日子里对抑制锡价的下跌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预计今年印尼锡的供应量要同比下滑,但能否达到30%尚不确定,还得看印尼政府的执行力度。去年印尼供应量达7.8万吨,我们预计今年锡矿供应量肯定小于7.8万吨。所以供给端的两个因素在提升全球锡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锡的稀缺性以及逐年开采、没有大型锡矿山发现等因素,应该说锡行业未来是长期看好。
2、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及华联锌铟情况。锡业股份从去年5月份启动重组以来已有一年时间,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6月2日晚公司发了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已报送证监会走正常流程,后面将是比较快的事情。华联锌铟这个标的盈利能力和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目共睹,这种盈利能力在国内矿业领域是少有的,市场对华联锌铟的关注度也非常的高,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开采成本较低,未来找矿潜力巨大,这也决定了华联锌铟是未来5年乃至10年将成为锡业股份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公司有信心未来用3~5年将华联锌铟打造成年净利润不低于10亿的企业,目前重组进展顺利。
3、向与会投资者介绍公司未来发展战略。(1)宏观方面:公司战略以锡为主,铜冶炼暂时亏损但是有信心将其做成盈利公司盈利点,华联锌铟是铟和锌,其铟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所以锡业股份未来战略将围绕这4种金属进行前方资源扩张,内部找矿,以及外部的并购。公司在锡的深加工领域经营了十几年,是世界最大的锡化工、锡产品中心,但目前高端产品较少,因此公司在锡加工领域将发展高端产品,未来开展研发或并购,涉足锡材以及其他的新的应用领域。另外在铟的深加工领域方面,由于华联锌铟进入上市公司,公司在未来如何利用好铟资源做了前瞻性研究,待在后期华联锌铟正式进入上市公司后就铟深加工进行深入规划。(2)微观方面:锡业股份所属的云锡控股国杀是云南省的首批三家国企改革试点单位,公司下一步将借助国企改革来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公司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实实在在做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已经见到成效,这也是去年在锡价格下跌情况下公司业绩依然盈利的主要原因,与公司内部深化改革密切相关。2013年通过减少从业人员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从业人员近2000人。另一方面公司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制定低成本战略,通过提升出矿品位,提升采选指标,冶炼环节通过降低加工费用,特别是铜的加工费用降幅明显,使得在当前产品市场价格不景气情况下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管控将是未来一项长期战略。
问题二:公司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两家公司都是较大的注册资本(10亿),这两家公司和上市公司后续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这两个自贸区公司注册资本金非常大,这与未来公司改革和利用好上海自贸区政策息息相关的。首先,上海自贸区是国内改革最前沿最新的试验田,有很多优惠政策,公司经过深入研究后决定在上海自贸区成立这两家公司。第二是公司目前内销和外销的销售体系,已经不适用公司发展的营销架构,因此在上海自贸区的这两个公司未来将承担公司营销体系改革的重任。其中,自贸区内的云锡(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下一步将统领公司整体海外贸易,甚至海外的投资并购,这个团队是市场化运作,包括市场化招聘管理团队;云锡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后续将统领整个国内贸易,特别是其在锡期货上市以后公司锡锭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有一个最主要方向是在自贸区内融资成本低而且非常便捷,还可以进行境外融资,尽可能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未来这个公司承担锡业股份国际化的重任,包括国外的并购和投资行为等。基于公司对这两家子公司的考虑,如果注册资本偏小,对这两家子公司的业务支撑能力不足,会影响自贸区内所享受的政策和境外融资,况且注册资本金不是一次到位,公司在后期逐渐完成注资。
问题三、本次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华联锌铟优质资产以不到10倍PE注入上市公司,从国资管理角度为什么会以这么低的价格注入上市平台,除了对上市平台的考虑还有其他什么考虑?
答:1、2007年以来华联锌铟一直在做独立上市的工作,后来终止了。一方面原因是独立上市行不通,华联锌铟和锡业股份从经营业务上相似度很高,而且华联锌铟未来准备做冶炼,两者有同业竞争的关系,;另一方便华联锌铟的铜矿、锡矿是作为公司冶炼厂的原料,和公司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在同一控制下的两个上市公司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情况下,证监会的获批可能性是极小,因此华联锌铟终止了独立上市工作。
2、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跟以不到10倍PE将华联锌铟注入上市公司,充分体现了云锡控股公司和云南省国资委对锡业股份的支持,也有信心将锡业股份打造成旗下最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其注入华联锌铟的中心思想是注入要充分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估值。同时公司2013年业绩巨亏,董事长违法违纪,在这种情况下锡业股份市场地位和形象极大受损,云锡控股公司也想借本次重组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和综合实力。
问题四:在资产注入完成以后考虑现在锡业股份以及注入的华联锌铟明后年有什么资本开支规划,资本开支会达到什么样规模,从融资方面如何解决这些资本开支的要求?
答:公司后面融资需求尚不确定,从当前财务结构以及华联锌铟未来发展来看,公司将花3~5年的实践将华联锌铟打造成年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的企业。华联锌铟盈利2015预计不低于5亿元,2016年6亿元,2017年7亿元,2018、2019年到10亿元净利润。未来锡业股份也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来助推华联锌铟的健康、快速发展。如锌、铟冶炼项目的建成(自给率100%),采选规模进一步提升,周边资源整合,良好的找矿前景,华联锌铟未来盈利能力将会不断增强,所以华联锌铟是公司未来发展和支持的重点,也是锡业股份资本开支方面的重点。对于锡业股份自身资本开支方面下一步重点是矿山、采选能力建设,同时,在提升资源控制力和锡、铟等深加工领域的并购支出。
问题五、四月份看到一些对过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负面报道,而且有一些是严重的事件,就目前管理层来说,目前调整是否已经到位?
公司新的管理团队在2013年底换届完成,管理团队偏重于生产经营,属于实干型管理层。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以及另外几个副总都是生产经营出身,实战经验丰富,目前公司管理团队正在锐意进取,努力向着适合公司管控和投资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问题六、今年前四个月关于缅甸锡矿砂和锡精矿出口量8.9万吨,同比增长80%多,请问今年缅甸矿出口趋势如何?
缅甸锡矿造成国内锡矿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由于缅甸矿主要都供应到中国,而中国与境外由于关税造成了人为的分割,进口锡矿增加,国内精锡无法出口;与此同时,需求端虽略有增长,但是增速放缓,造成了锡价格持续走低。2014年缅甸矿进口海关数据是2.5万吨,加上部分非法进入国内市场的大约一共达3万吨左右。据公司到当地调研的情况,缅甸锡矿是原矿直接出口,但今年矿石品位在明显下降,尽管出口实物矿石量增加,但金属量并没有很大的增幅。今年5月21日公司高文翔董事长在上海国际锡业论坛上也认为,缅甸锡供应是下降趋势,由于当地高品位锡矿开采过度,目前资源储量可能在20万吨左右。由于开采技术低下今年缅甸锡产量下降已是定局,但具体下降多少尚待年末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