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鼎汉技术 (300011) 2015-10-29
问:海兴电缆的业绩目前是属于公司哪个业务板块?今年的情况如何?
答:海兴电缆的产品与公司空调设备、铁道客车DC600V电源构成了公司的车辆产品系列。去年四季度,由于前期高铁停滞造成的电缆订单积压在高铁建设回暖后出现集中交付,海兴电缆业绩较历史水平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由于公司自去年8月起将海兴电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因此公司合并业绩较历史水平实现大幅增长。今年以来,海兴电缆的订单交付随着行业整体车辆装备的交付基本回归正常增长水平,未出现去年爆发式增长的情况,而且从目前看,轨道交通行业整体设备交付出现延迟的情况,公司地面设备和车辆设备要货计划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公司已经定期与业主沟通,具体四季度的交付情况还是最终要以项目建设进度以及业主要货安排为准。
问:公司“地面到车辆、增量到存量”发展战略的理解?
答:公司以前推出的传统产品基本都属于地面产品、增量市场,业务发展基本上是依附于行业新建铁路的建设规模及投资力度,为保持公司未来可持续增长,需要不断通过研发、布局、开拓新产品及新市场来扩大可参与市场空间,获得市场持久不衰的增长动力。轨道交通领域各细分市场由于行业特点,不可避免的产生周期性影响,公司通过多元化布局地面、车辆、服务等不同细分市场领域,以各系列产品应用节奏的更迭交替,最大化填补行业周期性变动产生的市场订单波动,促进公司在轨道交通基础线路建设、运力提升引发车辆设施投入以及维护维修等后端服务市场均能获得稳定经营收入和增长。公司通过“地面到车辆、增量到存量”的战略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自身的抗周期性风险能力,脱离单一行业细分领域的周期性、持续性发展,促进公司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中抓住关键机遇。
问:公司对车辆市场、存量市场发展怎么看?
答:长远看,公司认为车辆市场的生命力要更长久于地面市场,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未来运力的提升将主要依靠于铁路车辆密度的增加,以提高客运、货运车次来满足经济发展及人们出行的需求。因此,公司认为车辆市场将是在地面市场之后崛起的新的潜力布局点,而且车辆设备的维护周期要低于地面产品,公司坚定的通过内生式研发及外延式收购积极布局车辆装备领域,并不断提升公司在新的领域发现和抓住新机遇的能力。
公司截至到目前的增长大部分受益于增量市场不断发展带来的动力,随着早期地面产品、车辆产品更新换代、逐步进入周期性更换阶段,公司在维修维护等存量市场的布局优势将得到体现,以公司铁道客车DC600V电源为例,该产品今年的销售过程中约一半左右的设备以维修大修的方式替换其他品牌已经应用在车辆上的产品,同时,公司今年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公司经营存量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在用产品到达更换周期,公司通过“地面到车辆、增量到存量”的战略发展规划将有效建立自身的抗周期性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问:公司新增中标项目中铁路和地铁的比例?
答:公司目前的产品分类未再从铁路及地铁维度进行区分,主要是由于从历史尝试经验看铁路订单受高铁项目建设影响较大,且高铁建设进度弹性较大,不具备平滑性参考意义,粗略的从铁路及地铁领域进行产品分类已不能准确的作为公司数据统计的基础且无法指导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及相关决策,但就从公司历史订单平均水平看,基本上铁路及地铁各占一半。
问:屏蔽门系统、铁道客车DC600VC电源的推广情况如何?公司地铁制动储能系统及屏蔽门系统、铁道客车DC600V电源的市场空间如何?
答:屏蔽门系统、铁道客车DC600V电源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公司目标每个产品的规模化突破都能够成为公司业绩实现新台阶的主要支撑,但具体实现的节奏及时间轴可能会随着市场动态因素有先后差别,目前铁道客车DC600V电源已经率先实现多个项目的应用,2015年截至目前的中标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地铁制动储能系统属于新兴市场,目前应用量相对较少,暂未形成标准,未达到规模化推广的阶段,还无法预测每年市场实际需求总量。从产品应用原理看,如果每条新建地铁线都使用储能系统,其市场规模应该与屏蔽门类似,基本在每年20亿左右;铁道客车DC600V电源市场规模基本也在10-20亿左右,主要取决与新造车与更换车的叠加程度。
问:公司产品研发完成后到实际应用需要经过哪些程序?
答:基本程序是:样机开发—型式试验—上道试运行—用户提供应用证明—专家评审—生产线认证—销售许可,基本从研发投入到进入市场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问:公司屏蔽门产品如何应对地域性壁垒?
答:公司参与屏蔽门系统的竞争主要依靠公司的综合实力,屏蔽门系统最关键的部件主要为核心控制系统,公司屏蔽门核心控制系统完全自主研发,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同时,公司在主要地铁建设城市均设有销售办事处及售后团队,能高效快速的响应客户需求。
问:公司产品是否有交付风险?
答:公司产品均属于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前的必备设备,不存在交付烂尾的风险,但交付时间会受到项目具体建设进度及设备进场安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