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东旭光电 (000413) 2015-11-19
一、公司董事会秘书龚昕女士介绍公司整体情况
公司于1996年顺利上市,实际控制人为石家庄国资委,主要从事CRT显示相关产业。2011年,随着东旭集团入主宝石集团,李兆廷成为实际控制人,公司迎来了第一次飞跃,从传统CRT产业转型升级到平板显示行业,同时也实现了从国企到民营管理体制的转换。2013年,公司非公开募集50亿元,建设10条第六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这成就了上市公司玻璃基板业务“元年”,也是公司的第二次飞跃。2015年,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80亿元,注入第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资产,投资30亿建设第五代彩色滤光片项目,实现了公司的第三次飞跃。未来5年,公司将通过“产业投资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的模式,不断释放的玻璃基板产能,大力推动产业链横向拓展,实现公司“打造中国光电产业旗舰”的战略目标。
二、投资者交流互动
1.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装备及技术服务所产生的营业收入中,来源于旭飞、旭新两家托管公司的收入占比是多少?
答:2015年上半年,公司玻璃基板装备及技术服务业务贡献收入6.76亿元,其中来源于旭飞、旭新两家托管公司的收入约占15%。东旭是全球少数几家掌握了液晶玻璃基板和液晶玻璃基板成套装备生产技术的企业,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因,此前部分装备业务的收入来源于体系内产线建设所产生的关联交易,但在定价方面均是按照成本加成法,利润水平参考了国际上同行业公司产品的毛利率。目前,随着产线建设的完成及托管公司的注入,我们也在寻求向高端装备业务的转型和拓展。
2.旭飞、旭新两家公司合并报表之后,对公司业绩会有多大影响?
答:公司2015年非公开发行预案中,编制过一版东旭光电2015年度备考盈利预测数据,在假设公司已在2014年底取得了旭飞、旭新两家公司全部股权的条件下,公司可实现净利润约12亿元。这一组备考数据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遵循了一贯性和谨慎性的原则。
3.公司芜湖第6代玻璃基板产线的建设投产情况如何?
答:芜湖东旭10条G6 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中已有4条投产转固,5线、6线已相继点火试运行,所有产线的动力、配套设备全部完成。目前,几条产线的良品率都能在85%以上,所以在产能上超出了原设计产能,处于产销两旺的态势。另外,我们也投入了部分研发力量,以寻求在低温多晶硅领域有所突破。
4.公司玻璃基板的主要客户是哪家?供货比例大概是多少?
答:公司第6代玻璃基板的主要客户集中在京东方和台湾的几大面板厂商。其中,京东方合肥产线每月所需玻璃基板约20万片,其中采购自东旭的玻璃占比在一半以上。
5.政府补助是否能延续往年的水平?
答: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且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历年来看政府补助的水平比较稳定。从今年来看,截至3季度,我们收到的政府补助已达到2014年全年的水平。
6.公司在石墨烯方面有何进展?
答:公司作为光电显示材料的龙头企业,非常重视石墨烯作为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和储备。目前,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合资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以石墨烯新材料的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产业运营平台,主要将在石墨烯的导电性、耐热性、增加灵敏度等角度有所拓展,目前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已进入中试阶段。
7.公司蓝宝石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江苏吉星的产能有多少?
答:今年4月公司通过增资控股的方式收购完成江苏吉星50.5%的股份,自此切入了蓝宝石领域。江苏吉星采用的是HEM热交换法GT长晶设备,具备从蓝宝石晶体生长到衬底、窗口片制造的完整生产设备和工艺,目前蓝宝石衬底的产能约400万片/年。吉星的蓝宝石和托管公司旭虹光电所的高铝盖板玻璃,使公司成功占领了中高端盖板玻璃市场。
8.公司如何看待高端装备市场?市场容量有多大?
答:随着公司装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公司装备业务逐步从内部消化走向外部市场。公司已与京东方、龙腾光电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向下游面板生产厂商拓展面板生产线设备业务。一条面板产线的投资约是玻璃基板产线的10倍,因此高端装备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基于技术、市场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在部分非核心设备领域已切入京东方的采购名录。
9.当前的股价是否反映了公司的实际价值?
答:东旭光电的股价表现一直比较稳健,从2012年实际控制人变更、到2014年每10股转增20股,复权下来公司股价上涨了约三四倍之多。近一年来表现不强的主要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点:(1)一直以来都在埋头生产建设,跟投资者交流较少,市场认知度不高;(2)属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行业整体估值水平较低;(3)公司整个股本体量居中,不如小市值公司吸引力足;(4)其他。
10.公司已淘汰的生产线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残值?
答:公司目前不存在已淘汰的产线。整条玻璃基板的折旧年限是15年,但每个核心部件会有所区别,如铂金通道折旧年限是3年,净残值率达95%,窑炉的这就年限是5年,净残值率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