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中光防雷 (300414) 2016-09-07
一、公司的技术在业内处于怎样的地位?公司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产品同质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
答:2012年度至2014年度,公司防雷产品在通信行业中销售收入在全国名列第一。公司注重防雷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了野外雷电观察站和接地试验场,开展对自然雷电放电电流波形、幅度的观察与研究,进行接地极的埋地试验,对接地极电阻的变化作长时间的跟踪测试。公司重视技术创新及研发,与客户及供应商形成良性的研发互动,不断推出具有市场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公司技术中心为四川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了一批学科齐全、专业全面、层次合理的研发队伍。公司拥有防雷产品研发、检测及生产,防雷工程研究、设计及施工的全面的技术能力及产业链条,拥有直击雷防护、雷电感应防护、接地及雷电监测系统全系列产品及相关核心技术,全面的产品技术能力及完整的产业链意味着更优的综合防护效果、更有效率的服务、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将围绕增强成长性、增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产品开发计划;研发检测投入计划;防雷工程研究计划;市场业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生产、产能规划;收购兼并计划。
二、公司在技术方面具有那些优势?
答:公司主编或参编了13项国家标准(1项国家军用标准)、3项行业标准。
公司技术中心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检测中心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CNAS实验室与ILAC实验室资格、美国UL目击实验室资格以及德国TüV目击实验室资格,为防雷企业、防雷元件生产商及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等客户提供各类检测服务及技术支持;承担工信部通信软科学研究项目:通信软科学2010R57-3项目“通信基站防雷系统盲点测试技术与优化设计研究”。
公司“防雷工程研究中心” 是四川省省级的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雷电防护标准及工程方面的理论研究。
三、现阶段铁路及电力市场如何布局?
答:未来公司计划通过并购来进入铁路行业的防雷业务。电力行业是我们的重要行业市场领域,防雷需求很大,对我们来说更为关注的是电力的二次防雷市场。目前我们的智能雷电监测系统已经应用在电力领域;我们的行波故障定位产品也与电力设备与运营单位进行更深层的后续合作,该产品列入(国网输电线路监测135计划)研发重点推广项目,国网在未来几年输电线路将全面使用这类产品。我们将联合各电力公司,电力设备与运营单位,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共同开展技术与应用推广,当然也包含海外电力公司的推广。同时,公司也在密切关注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和发展趋势,一直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不断的新技术应用开发和产品开发,目前我们的产品覆盖可为各类充电桩提供雷电防护,已经通过配套国电南瑞公司在充电桩领域实现销售。
四、军工电磁防护研发情况?公司产品在军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答:在电磁防护上这一块,公司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可用于指挥系统和战车的电磁防护设备;近期,公司与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还正积极与其他大型军工研究所接触,准备开展电磁脉冲防护方面的研究。在雷电电磁脉冲方面,公司将继续保持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生产;在电磁脉冲弹防护方面,正在与某所合作开展理论验证,并准备投入验证试验设备进一步开展试验产品的验证工作。未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的越来越重视、仪器紧密度以及相关防护要求的提高,公司业务长期将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机会。
军工领域的拓展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公司已经在军工行业进行积极的业务拓展,具备齐全的相关资质,避雷针、接地体、SPD、防雷箱等四大类型几十种产品已经列装。在2016年1月25日,公司收到了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颁发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GJB9001B-2009质量体系证书。目前,公司已经获取了进入军工防雷的全部资质(即三级保密资格证书、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以及武器装备相关的证书等四种证书)。公司已经具备齐全的军工方面的相关资质,未来主要依托自我发展方式;因为公司是三级保密资质单位,具体内容不便披露。
五、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最大驱动板块是什么,通信领域还是其他板块?
答:未来公司将继续扩大现有防雷产品业务,同时大力拓展雷电监测产品、车载组合便携安装式小型避雷箱等新产品业务。防雷产品跨行业应用门槛较高,防雷企业一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开拓某一行业,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再向其他行业扩张。如本公司在通信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目前已拓展到新能源、航天国防、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我们将不断努力,在保持现有的通信等行业优势基础上,加大国防航天、电力、新型能源、安防、智能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安防监控、行业配套等领域的开拓;积极推广新型智能雷电监测系统、智能雷电预警系统、智能电涌保护装置、柔性接地系统、行波故障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六、作为公司主导产品的SPD产品的价格情况?应用场合有哪些?存量替换的周期是多长?增量的空间来自于哪里?
答: SPD产品的价格区间在几十元至上千元之间,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不同SPD产品,价格无法类比。应用场合非常广泛,只要用电的地方都需要雷电防护,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SPD的行业就太多,比如说:通信、电力、新能源、建筑、轨道交通等等。存量替换的周期因行业而不同,通信行业一般为3-5年左右。增量的空间在于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和设备的维护更换,如充电桩等。
七、和德国的菲尼克斯、德和盛、OBO这几家公司相比,中光防雷的优势在哪里?
答:防雷行业在国际上领先的并不是日本美国,而是欧洲,主要在德国,我们的对标企业就是德国的菲尼克斯、德和盛、OBO这几家比较大的公司。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国际一流企业的技术水平,同德国的几家公司相比,我们产品的价格大概在对方的2/3左右。因我们的高性价比占优势,之前爱立信、阿尔卡特主要是由国际上的大公司给他们供货,现在我们也占有很大份额。
八、海外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未来海外业务增量来自哪里?
答:目前,公司来自海外的防雷产品订单占公司总营收接近1/3的份额,爱立信、三星等都是公司的主要客户。随着国外发展中国家对3G、4G的建设,公司来自海外的营收呈现上升趋势。另外,公司创建了国际亚太雷电防护产业论坛平台,吸纳了来自国际上各类相关企业参加,共享市场和技术资源,奠定新型合作基础。未来,公司将在海外市场不断开发新型合作关系,包括渠道建设、授权业务以及相关其他形式的业务合作;公司的海外市场业务将聚焦美洲和欧洲市场,同时兼顾东南亚、非洲市场。
九、公司如何保证优质的通信客户不外流?对未来防雷市场的预期如何,以及如何应对新的机遇??
答: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大型、规模化电子设备制造商,其规模化生产经营特点对作为电子组件的SPD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及供应规模有很高的要求。成为其供应商并大批量供货,需要通过严格的供应商资格审核和产品认证测试,客户准入壁垒较高。不断创新使公司具有行业内较快的应变速度,与客户及供应商形成良性的研发互动,不断推出具有市场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巩固和提高公司的市场领先地位。
十、公司目前技术储备主要有哪些?未来将推出的新产品有哪些?
答:公司在上市前的股改过程中,已将关联公司与雷电防护相近的业务整合进入了股份公司,其中就含有电磁防护、静电防护相关的业务和技术。公司在未来,除了雷电防护的SPD产品、接地产品、智能监测产品、避雷针等系列产品,还会加大电磁防护产品、静电防护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形成雷电防护、电磁防护、静电防护并行的防护产业。
十一、《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的发布是否强化了防雷资质门槛要求?大概会对公司在哪些行业的拓展有利?
答:国务院新出的决定文件简单来说是减少了建设工程方面的重复许可和重复监管,比如说风电防雷领域,当公司完成验收后,发电厂需要找气象部门进行二次验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浪费。国家将这块理顺之后对公司而言,业务将更简单,国家将气象部门很多防雷资质验收划给建筑部门,这样的话公司可参与覆盖的项目将会更多。
十二、各地气象许可取消后,是否有利各地营销渠道和销售人员的铺开?
答:公司将借国家政策东风,加快对于各地方上原属于气象部门的防雷公司的业务层面摸底调查,力争将他们团结在公司旗下。在放开资质后,他们面对市场竞争将更加愿意合作,公司已经开始相关工作,内部培训交流都在展开。
十三、去年公司业绩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运营商的4G建设高峰已经过去,公司将如何应对下游需求减少的问题?
答:公司重点在通信领域,其他行业也一直都在拓展,公司未来将继续关注行业大客户,重点关注通信大客户和国家电网,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如军工、电力以及新能源(含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充电桩)、铁道(含轨道交通)等产业的防雷和电力保护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军工和新能源方面主要依托自我发展方式,公司已经具备齐全的军工方面的相关资质。未来公司计划通过并购来进入电力、铁路等相关行业的防雷业务。另外,公司也在积极拓展静电、电磁防护相关业务。尤其是在电磁防护上,其军工需求将非常大。这一块,公司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可用于指挥系统和战车的电磁防护设备。未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的越来越重视、仪器紧密度以及相关防护要求的提高,公司业务长期将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机会。通过拓展新市场新应用,公司有望在未来减少对通信行业的依赖。
十四、公司的外延扩张计划?
答:公司将专注主营业务,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专注公司经营,提升公司业绩,优化投资者回报,增加公司长期价值投资的吸引力。公司的上下游,确有并购的空间,既能达到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互补;也能达到降本的目的,都可以考虑并购的方式完成。公司并购的战略安排仍然是以主业为主,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实施并购的对象应为公司的同行业企业(特别是防雷业务在通信以外的其他应用领域做得较好的优势企业)以及防雷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且与公司行业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