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国联水产 (300094) 2017-02-10
就公司经营情况进行了交流,主要内容如下:
1、公司为什么投资建设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
回答:近年来对虾越来越难养,养殖户亏损严重,对虾产量大幅下滑,主要有种苗环节缺乏管控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饲料质量难以保证以及农户养殖模式缺乏养殖技术支持等原因;而同时国内对虾需求旺盛,尤其是活虾需求,供需关系失衡,产业急需转型。与传统散养相比,工厂化养殖环节可控,能大幅提升养殖密度和存活率,从而提高产量,增加盈利。
2、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具备什么优势?
回答: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分段养殖:分为种苗标粗和成虾养殖两个阶段进行,可以
缩短养殖周期、控制养殖过程风险。(2)全封闭:全年均可养殖,反季节养殖可进一步提升养殖收益。(3)循环水:循环水处理可适当灭杀细菌并进行生物调节再培养,并可支持高密度养殖,提高效益。(4)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采用菌相养殖、生物絮团等培水技术,保持对虾茁壮成长,全过程无药物投放,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5)可复制:工厂化降低了养殖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依赖,养殖基地可灵活布局在大中城市周边,具备可复制的优势。
3、公司工厂化养殖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回答:该项目第一期第一阶段的种苗标粗车间于 2016 年 10 月投入使用并完成投苗,该车间目前正在放养第二批虾苗。第一批苗已全部养成并迁移至养成车间,第二阶段养成车间(约56 亩水面)12 月份已全部投苗。预计 2 月底到 3 月初可上市销售。
4、工厂化养殖项目的高密度投放、高亩产主要体现是?
回答:1、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模式,投放密度平均 25 万尾 /亩;传统泥塘养殖模式平均密度是 5 万尾/亩,高位池模式平均密度是 9 万尾/亩。
2、高亩产:约 6000 斤 /亩;传统外塘养殖约 1000 斤到 2000斤/亩。
5、保障养成和高产量的稳定性措施主要有哪些?
回答:主要措施有:
1、使用自己种苗公司培育的优质种苗,亲虾来自 SIS 公司迈阿密基地,投喂优质饵料,不使用抗生素,确保种苗质量和稳定性。
2、使用自己饲料公司专用工厂化养殖项目的饲料(虾多好),为项目提供更优质饲料。
3、养殖技术总监具有 20 多年丰富的养殖经验,公司多年的养技术研究积累以及养殖技术团队打造为项目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及人才支持,包括生物絮团技术、菌相养殖技术、循环水
3系统、物联网系统等。
4、加强过程监控,动态掌控养殖过程情况。包括对虾生长情况,吃食情况,水质监测,病原监测等。
6、项目效益情况大概怎样?
回答:因销售价格随着销售规格不同、销售时间点不同而存在波动,以 1 亩水面来算,一年养殖 4 造的话,1 亩一年的利润大概在 30 多万元。
7、目前市场上该养殖模式的应用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回答:1、国内目前有较少应用案例,缺少产业基础和配套支持,未形成规模化或比较优势。部分地区采用室内养殖(大排大灌)方式,虽然在水温、酸碱度等方面可达到部分条件可控状态,但整体风险控制程度还不高,而且大排大灌用水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具备可持续性。
2、目前国内对虾养殖业受病害、要素价格增长等因素制约,总产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具有高产、优质、环保、安全、周年均衡生产的特点,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全程可控的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模式符合食品安全、无公害等标准。
8、工厂化养殖项目的后期规模及规划如何?
回答:公司现在湛江自有养殖水面约 600 亩,其中工厂化养殖的 56 亩,可再改造 100 多亩。2017 年在南三基地新增 500 亩土地进行工厂化养殖的建设,预计改建和新建后在南三基地合计可实现工厂化养殖规模近 600 亩,预计 2017 年四季度前完成。此外,公司计划 2017 年在惠来等地进行工厂化养殖的建设,预计 2017 年全年建成工厂化养殖水面 1000 亩。
9、公司的战略转型布局如何?
回答:橄榄型向哑铃型的战略转型。公司原来是橄榄型的业务结构,即在前端养殖资源方面和后端的销售渠道布局相对较弱,而中间的加工环节布局较重。未来,公司将加大两端的布局,同时优化中间加工环节:在上游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厂化养
4殖,另一方面在全球获取优质的水产资源;在下游加强国内外B 端的订单型渠道和商超等 KA 渠道拓展;中间加工环节强化产品研发,为餐饮企业提供工厂化的食材加工。基于此,公司将致力于全球水产供应链的布局:上游提供优质的种苗、饲料和动物保健服务,在中国和东南亚布局优质的水产资源,在中国和美国布局销售渠道,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全产业链运作。
10、上游资源布局怎样?
回答:一是国内的养殖布局,主要是进行对虾的工厂化养殖;二是布局东南亚地区的优质水产资源,如文莱的蓝虾,目前公司在积极与文莱政府洽谈合作,在文莱当地进行蓝虾的养殖。
11、下游渠道布局如何?
回答:国内方面,重点开发餐饮(含团餐)、工厂化消费等 B端订单型的渠道和商超等 KA 渠道。目前已经拥有了百胜、外婆家、海底捞、望湘园等餐饮大客户,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工业化消费的渠道,麦德龙、山姆和沃尔玛等商超渠道,2016年下半年公司开始开拓团餐市场。
国外方面,主要是美国,公司收购的 SSC,2016 年预计有 1.7亿美元的收入。SSC 之前的渠道主要是亚裔和墨西哥裔市场,较难进入主流的白人渠道。2016 年,SSC 引入了 12 人的对虾销售团队,强化了公司在全美连锁餐厅和超市领域的优势,使公司北美业务向美国主流白人市场延伸。同时,大型连锁餐厅及超市一般是提供全年订单,且对服务及产品质量要求高,利润空间更大,有利于公司更好的安排原料采购和生产计划,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开拓多个北美大型食品分销商及超市客户,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12、C 端布局如何?
回答:C 端主要是做电商,15 年做了 1000 多万,16 年做了 4000多万,17 年有望做到 1 个亿。C 端主要是为了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短期较难贡献利润。
5
13、2016 年内销业务的发展亮点有哪些?
回答:首先,公司内销业务根据集团战略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了优化,在产品品类及产品研发深度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对蝴蝶虾类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和重新设计,并相应调整了定价策略,营收规模和利润率稳步增长。其次,公司对渠道进行了优化,大型餐饮企业及连锁商超等优质客户占比持续增长。第三,公司在百胜及电商业务的深耕获得了成效,销售收入规模同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4、公司内销面临的主要机遇?
回答:内销目前由“劣币驱逐良币”向“良币驱逐劣币”发展的过程,未来大企业、正规企业将迎来机遇。一是国内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推动食品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海鲜食材在川菜等主流菜系中的创新应用、终端消费者及餐饮企业对食材便捷性需求的提升都将带来大量新的市场机会。对虾产业有千亿级市场规模,公司 80%以上的产品是对虾类产品,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二是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导致必胜客、沃尔玛、海底捞等大型餐饮企业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公司发挥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三是营改增政策使餐饮业纳税人可通过增值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餐饮企业在购买食材时会优先考虑正规渠道,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深入开发餐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