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新希望 (000876) 2017-03-22
一、向川副总裁回答相关问题
Q:如何看玉米价格走低对公司的影响?
饲料行业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原料价格走低对公司的影响不大;有时候反而是原料价格上涨时,公司可以提价,但同时库存原料成本并没有变化,从而提高了饲料毛利。但因为公司的养殖业务,特别是养猪业务在逐年扩大,所以玉米价格走低,对这一块的利润是有积极影响的。
公司入股蓝星,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进口原料结算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依照到港价支付。过去采购时价格提前定好,若海运途中原料价格下跌,公司无法降价购买;若原料价格上升,公司要承担上涨的成本,现在则没有了这个担忧。
Q:公司养猪业务的现况以及未来增长情况如何?
2016年生猪出栏110多万头,前年80多万头。到2月底,公司已经储备了能够出栏900-1000万头生猪的土地,相应投资计划已经制定。2017年出栏量估计翻一番,250-300万头,18年500-600万头,到2020年就能实现1000万头了。
未来公司养猪的盈利主要靠规模提升带来增长。今年生猪均价预期16块,行业平均盈亏平衡点13块钱。预计2018年下半年猪价会走的比较低,到13、14元/公斤。我们的养殖效率很高,PSY平均26-28,最高超过30,正品率在95%以上,出栏生猪完全成本在13元/公斤以下。公司养猪业务都是用的自己的猪料。
公司去年收购了本香,拥有了国内唯一的PIC曾祖代原种猪场,本香17年出栏20万头猪没有问题,从2017年开始可以并表了,将会给公司整体的养猪出栏数、利润都带来新的增长。
Q:公司的海外业务进展如何?
公司海外业务增速很快,主要是饲料为主。孟加拉、越南慢慢开始尝试一体化。海外发展也面临来自文化、宗教方面的挑战。2016年海外约有50亿收入,利润1-2亿。这还是在去年海外一些国家,如埃及的汇率波动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的,不然的话还会更好。
二、邓成副总裁介绍山东区域禽旺模式推进情况及食品板块发展近况
禽旺就像是“链家”一样的连接养殖户和屠宰厂的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同时为下游屠宰厂提供安全、稳定、均衡的原料鸡鸭。如同链家同时有线上和线下的服务,禽旺也是在线上覆盖重点区域的优质养殖户,同时在线下也有业务人员做推广和服务。禽旺所做的事情,以前其实是由中间商在承担的。但由于中间商在交易对象选择上具有随意性,产业链处于一个不连续的状态,就会有安全隐患。现在由公司亲自来做,不仅仅是对经销商的替代,还要创造更多价值。这种价值就像水面上的一座冰山,有容易看见的冰山的价值,例如对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集中采购与供应产生的差价,还有更多不容易看见的水面下的冰山的价值,例如养殖效率的提升、毛鸡毛鸭品相的标准化与品质的提高,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最终使得产业链整体效率提高,在上游把成本降下来,在下游把产品溢价做上去。
一些具体的例子:(1)农户养殖所需的苗料药,以前是由各个经销商分散组织,现在由禽旺平台来统一组织。以种苗为例,我们自己的种禽场会提供其中的30%-40%,剩下的60%-70%则由禽旺平台统一招标,最后会向6-7家比较优质的厂商来集中采购,这比经销商各自独立去采购有明显的优势。而我们根据整个禽旺平台上的实际养殖数据,也可以对不同供应商的种苗的表现进行比较,逐步形成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能力,来给种苗、兽药做出评价,定出标准。(2)金融平台现在对我们也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在农村是真正能够形成全闭环体系的。例如我们最近跟青岛中行合作做了一个面向农户提供融资的产品,全年实际利息不到5%,因为我们有全程可控的、真实的大数据,还能随时提取,进行分析评估,所以银行方面很乐意与我们合作。
养殖用的饲料,原则上必须是用我们自己的,但未来我们也会保留一定额度的空间开放给市场料,有了外部对比,才能时刻知道我们自己做得好不好。对于种苗,其实真正的核心环节是最上游的育种,而不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现在做的引种,大家都在做引种,其实相互之间也差不了太多。我们会控制种禽自给的比率,保持现有的30%-40%自有苗,60%-70%外购苗的结构,对于外购部分,就是要自己来树立标准,然后招标,或者发展战略合作。
山东经营特区现有17个三级经营单元,其中16个是一体化单元。我们在每个一体化单元都成立了禽旺养殖服务公司。今年的目标,是通过禽旺使得我们下游屠宰厂宰杀的60%以上的原料鸡鸭,大约是3.6-4亿只鸡鸭,都来自于我们在上游直接掌握的养殖户。目前在一些做得好的一体化单元,已经实现了80%的覆盖。受禽旺项目的推动,山东区域今年1月以来的业绩也有非常大的提升,无论是从禽产业链整体,还是下游屠宰,或者单纯讲上游饲料,都出现了量利同增的好局面。
更长远的目标,希望把30%的合作农户发展为近乎于公司自养的紧密合作状态,剩下70%保持“公司+家庭农场”的状态,这里面最重要的依托则是类似于我们公司目前在养猪上所采用的代养模式。在三年之内,除了对于自身现有的屠宰产能,要做到内部养殖基地的100%覆盖,还希望能够对外去覆盖一些资源,即外部的条件合适的饲料厂、屠宰厂。对于农牧食品产业链来说,从长期看饲料、屠宰都不是最关键的资源,真正重要的,在上游是养殖,在下游是消费终端。
Q:如何看待公司与农户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A:合作养殖的风险主要有三种:市场风险、养殖风险、信用风险。(1)市场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造成的,随着我们的合作模式逐步从保底合同为主,更多转向保值合同、代养合同,农户面对的市场风险是大大缩减的。但也不是说就全由公司承担,代养费也是基于一定范围上下浮动,行情不好时,公司和养殖户都分担一部分,行情好时,大家就多分享一些。(2)养殖风险则是技术层面的,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疫情,依靠公司的技术支持,养殖户面对一般性的技术问题、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都可以充分化解。由于我们刚开始推禽旺模式,有时候还会存在一定的养殖风险,但我们有相应的风险金机制,如果养殖户某个批次养殖失败,公司也会给予养殖户一定比例的补贴。(3)对于真正源自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公司有一整套控制方法。首先就是优选用户,我们有自己的一种“用户画像”,在合作前会对养殖户的情况做全面摸底调查,看看这个养殖户是否符合我们希望合作的那种用户的样子。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战略定力,要与养殖户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可靠关系。养殖户就专心做好养殖,操心养殖指标(我们现在用欧洲指数来衡量)就行了。
Q:相比行业里的其他一些模式,例如完全一体化自养模式,禽旺的差异点在哪里?
A:完全一体化自养,第一方面问题是资产投入过重,所有的风险也都是自己承担了,不利于规模化的复制与扩展。第二方面问题是管理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养殖环节的管理。养殖环节需要非常强的责任心。采用“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对于养殖户而言,这相当于是他们的一个事业,会更用心一些。但完全自养的话,养殖的人都成员工了,不是一个事业而是一个职业,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责任心不够。
其实说到底,模式纸面上都容易讲,也都容易理解,但谁能做得好,后台的支撑能力就很重要了,关键时刻的决心和执行力,各个公司也都会有差异。公司现在推进禽旺,其实都是把原有资源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整合,但更关键的是大量人力的投入,而且在机制上做了一些创新和突破,给相关人员股权分享,对一线人员给予充分激励。另外还做了专门的信息系统升级。
Q:未来对山东饲料市场的看法?
山东饲料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另外山东的肉禽养殖很多,而肉禽产业的一体化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今后纯粹市场化的肉禽料销售占比会越来越小。但猪料、蛋鸡料、反刍料、水产料等还会有市场料的空间。但猪料这一块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小散户在退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会扩大,大企业自己养猪则是适度增长,未来5年最多合计能占到30%,最大的部分还是家庭农场。而且家庭农场还可能会进一步组合,发展成合作社、合作联社等等。
Q:公司近期在食品板块的主要规划是怎样的?
A:我们打算用三年时间,使食品板块收入从现在的200多亿增长到300多亿,到时也相当于占到公司总营收的30%。这中间100亿的增量需要量价齐升才能实现,销量规模要继续增长,产品溢价也要逐步提升。特别在肉制品深加工板块,要求有三倍以上的增长。
最近对整个食品板块也做了一些新的划分。从最大的架构上讲就是形成了4大板块,其中最主要的划分是把生熟分开。(1)过去我们的禽肉业务很大,也是生熟销售都在一起的,我们把其中的生食部分专门拿出来成立了一个食品供应链管理公司。这一块加上千喜鹤的猪屠宰,就构成了生食板块。(2)禽肉业务剩下的熟食部分成立了一个深加工事业部,再加上以西南市场为主的美好食品,就构成了熟食板块。(3)前几年成立的电商事业部、美食发现中心,去年收购的嘉和一品中央大厨房,这些新兴业态我们称其为“新美食”,是第三个板块。(4)最后一个板块是国际贸易,今后也会逐步加强。
Q:如何看待今后生鲜肉消费的趋势?
A:过去我们说生鲜肉,其实很大部分都是冻品,而不是冰鲜品。但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从冻品到冰鲜品的升级,不超过5年,全国一二线城市,加上部分三线城市,基本就能完成这样的升级。这背后的动力就是中国的冷链物流在最近3-5年里肯定会有大的发展。只要冷链发展起来了,冰鲜品肯定能起来。今后我们在终端的鲜品销量能够做到30%以上。前面提到公司新成立的经营生食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公司,近期就在推出一个新的品牌,用来匹配冰鲜产品。我们也成立了专门面向商超的销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