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东软载波 (300183) 2017-06-08
参会人员参加了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园的开业庆典仪式,参观了厂容厂貌、智能制造、公司品牌文化馆、智能生态馆,公司股东参加了公司股东大会,投资者及股东参加了投资者见面会。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领导介绍了开发区的区域优势、规划设计、招商情况、已入住单位建设情况等。
一、公司总经理吴迪介绍了公司2016年度工作情况
公司基本情况及2016年度报告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83)成立于1993年, 201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目前注册资本金4.5亿。公司以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开展以融合通信为平台的技术研发,为国家信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打造物联网、信息安全、智能化、能源互联网等新兴战略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已布局“芯片、软件、终端、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完成了8位和32位MCU、各种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各种无线通信芯片、触摸芯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是国内领先的多种通信芯片制造商和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电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并在相关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2016年度,公司实现业务收入983,908,992.33元,同比增长19.21%;利润总额392,709,532.02元,同比增长20.36%;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356,472,806.30元,同比增长29.16%;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2,788,928,833.72元,负债总额259,376,902.34元,资产负债率9.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2,526,761,754.06元,基本每股收益0.786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62%。
2016年度主要业绩驱动因素:2016年国网智能电表的招标数量继续保持稳定,成为公司经营业绩贡献的主力军;集成电路市场逐步打开,为公司业绩添砖加瓦,未来市场空间可期;智能化业务随着新产品不断量产,解决方案日趋完善,市场推广工作全面展开,销售渠道逐渐打开,已实现销售收入零的突破,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影响公司业务收入变化的具体因素为:
2017年正处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国网第一轮用电信息采集改造的结束年,也是第二轮引领提升的开始年,存在着招标批次、招标数量不确定的因素,由于行业周期性的原因导致今年用电信息采集产品供货期延后;2017年又是国网新标准的制定和新产品的应用年,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采用统一通信标准的载波通信宽带低速方式逐步代替第一轮改造大面积采用的窄带载波通信方式,由于新标准尚在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导致了新产品招标和应用的滞后,由此导致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公司发展规划情况
(一)行业的发展趋势
1、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期,我国政府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扶持。2014年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基金,对半导体核心产业链和支撑产业链进行大规模投资,实现产业升级;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中国要在半导体这一核心信息产业取得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由此,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实现追赶超越世界先进国家的宏伟目标。
2、国家电网用电信息采集发展情况
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具体规划是: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电网智能化发展规划工作,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随着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改造的不断升级,国网深化了智能双向互动技术的研究,创新了智能电表双向互动方式,国网业务由AMR(智能电表自动采集系统)向AMI(高级计量架构)过渡,高速双向通信系统将成为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方向。
依托智能电网和互联网,通过智能控制手段和云计算技术,构建智能互动供电服务体系,实现供电服务高效便捷,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第二阶段工作已经开始实施。随着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第二阶段工作实施的开始,配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新高潮。在国家智能电网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国网全面制定了从主站、电表、终端、通信4个环节的标准,重点在结合698标准推动载波通信宽带低速方案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宽带+微功率双模方案标准的发展,打造独特的电力线+无线融合通信技术融合的用电信息采集方案,完善国家电网用电信息采集建设解决方案,为下一轮的新的智能电能表轮换做好了技术和标准储备,同时也为积极推广电、水、气、热“四表合一”采集的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快速、稳定、准确的通信体系。2017年将是我国电网第二轮改造的起始年,将全部改用宽带低速的载波通信方案,用电信息采集迎来新的市场格局。
3、物联网及智能化未来发展情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人类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万物互联经过10余年的布局和在各个行业发展持续深入发展,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经历了从简单的感知、控制、连接到复杂的人工智能自适应感知、安全控制、融合通信—复杂mesh网络连接、大数据采集、分析及深度学习和预测的转变,物联网的深度变革对控制、链接、传感产业提出了新的革命性需求:首先,将感知传感器同控制及机器学习结合,具备从简单到复杂的人工智能,达到自主自适应智能感知的目的;其次,将传统的无线技术同有线技术融合,实现自适应高可靠性更便捷无缝连接;再次,物联网的组网对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防止黑客和网络攻击,窃取和修改数据,控制终端物联单元等,需要更轻便,更快,更高效率的软硬件结合的安全防护机制,来实现快速身份认证,数字签名,信息完整性,密钥快速生成和传输,数据加解密和传输等;最后,物联网要求将采集到得数据和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存贮,深度挖掘,相关性分析,实现预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公司未来发展机遇
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公司一直在“芯片-软件-终端-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上进行战略布局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在集成电路领域根据行业细分客户需求,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从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竞争,给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体验,从传统的芯片设计-芯片销售模式转变为从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行业领先模式,为客户增加增值服务,最终形成高壁垒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智能电网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公司用自己独特的电力线-无线融合通信技术为国家电网建设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公司作为标准制定参与单位之一,全面配合研发了符合面向对象通信协议的通信模块和采集终端,积极参与从主站、电表、终端、通信4个环节标准制定,重点在结合698标准推动宽带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宽带+微功率双模方案标准的发展,并在多个试点省份全面配合做好试点工作,为下一轮的新的智能电能表轮换赢得了市场先机。
在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智能家居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全球知名企业如:谷歌、三星、苹果、微软、阿里、京东、海尔、华为等互联网、家电企业均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和产品,智能化产品从智能单品的火爆众筹逐步向智慧家电和智能家居系统发展,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公司进一步完善了“电力线载波+无线(Wi-Fi、蓝牙、微功率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的融合通信解决方案,在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电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并在相关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融合通信技术在智能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并逐步赢得市场的认可。
(三)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公司布局“芯片、软件、终端、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研发满足物联网需求的8位和32位MCU控制芯片、物联网安全芯片、北斗前端定位芯片以及多种通信芯片(宽带载波通信、蓝牙、Wi-Fi、Zigbee、微功率无线470-510MHz、EPON/GPON等),形成基于控制、链接、传感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解决整体方案,混合应用于未来物联网发展需求,在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领域拓展高速数据、音频和视频网络拓展的应用,开展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发,进行智能化及物联网网络领域的配套产品的开发,提供未来与光纤入户的无缝连接。兼容国际相关标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考虑以合资、合作、收购等多种方式,审慎寻求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获得技术合作。夯实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着重布局集成电路产业,争取早日实现集成电路市场的高速成长及公司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以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开展以融合通信为平台的技术研发;布局“芯片、软件、终端、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成为智能化、能源互联网这两个新兴战略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
二、公司总经理吴迪介绍了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的建设和研发、生产情况
1、园区基本概况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园(以下简称“东软载波信息产业园”)位于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总占地面积 254.73 亩,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总投资约为6亿元人民币,建设了4栋厂房6万平方米;单身宿舍2栋、单身公寓2栋和专家住宅7栋共5.6万平方米;综合楼和研发试制中心各1栋共2.9万平方米。园区内应用东软载波自主研发的IMP智能管理平台,通过一个平台32个子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与能源管理科学化需求,打造智能化管理模式,已建设成为集研发、生产、办公和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信息产业园。
2、园区产业规划
东软载波信息产业园以公司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电力线载波+无线(Wi-Fi、蓝牙、微功率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的融合通信解决方案,打造融合通信的物联网通信平台,为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家电、智能安防等领域提供了更完善、更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了融合通信技术在智能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3、园区应用布局
东软载波信息产业园自主研发的IMP平台包含32个子系统,主要涵盖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和基于家庭安防的楼宇对讲系统,充分体现智能化管理模式。园区划分为:智慧办公区、智能制造区和智慧生活区。
智慧办公通过对水、电、气、热表的“抄、算、管、控”一体化,精准采集能耗数据,综合分析管理。利用办公区内的照度、温湿度传感器等,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窗帘的开启关闭,空调系统根据冷、热能耗数据,通过机房远程控制,实现对冷、热量的合理分配,满足能源管理需求。
智慧生活区,采用一卡通系统实现考勤、就餐、消费等多种功能,通过楼宇对讲与物业联动,实时交流,为员工提供便利生活。同时安防系统与周界防护功能保障生活安全,实时查看布控现场,充分实现全方位的设防、监视和管理。
智能制造区采用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由先进的MES系统综合管理,应用精准的专业检测技术,从而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从工业2.0发展到工业4.0,从OEM拓展至ODM,打造全自动化的工业4.0生产线,实现中国制造2025,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先进制造的领航者。
4、园区发展目标
东软载波信息产业园的正式建成标志着东软智能电子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东软智能电子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使产品结构、质量性能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截止目前,东软智能电子累已正式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61项,软件产品登记证书10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4项,还有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9项。同时,东软智能电子还荣获了2016年中国十大智能硬件奖等多项殊荣。
目前1号和5号厂房已正式投入使用,共计11条生产线开工作业,主要以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园区系统产品的研发和各类智能模组、智能终端生产制造为主,一期工程满负荷产能根据设计预测为20亿元人民币。未来将为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慧社区领域提供更完善、更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融合通信技术在能源互联网和智能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三、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微电子总经理潘松介绍了上海微电子2016年的工作情况
根据母公司打造的从芯片-软件-终端-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链布局,结合自身的市场和芯片设计技术优势,抓住传统的家电向智能家电转型机遇,传统的工业控制向工业4.0转型的迫切需求,上海微电子将现有的8位/32位嵌入式MCU控制同安全算法结合,推出比传统竞争对手更有领先优势,符合物联网安全控制的刚需的系列芯片,结合客户自身的安全控制需求,提供从安全控制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同时,结合母公司在智能电网领先的融合通信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优势,向智能家庭-智能楼宇-智慧社区领域拓展,上海东软载波微电子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无线技术包括Sub1GHz,2.4GHz,BLE4.2/5.0,WiFi-b/g/n,GPS-BD2.0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整合,形成独具优势的无线-电力线融合通信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为未来智能化,四表融合和能源互联网终端和接入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便捷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1、实现8位/32位MCU从传统的控制类型向安全控制类型转型升级;
实现8位MCU从行业通用市场向行业细分市场转型,实现轻量级的安全与控制结合,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在白色家电,小家电,消费类电子,工控,电池保护,电动工具,汽车电子,医用仪器仪表等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替代进口芯片,成为中国大陆8位MCU第一品牌;
同时,公司在32位MCU系列产品线积极在智能表控,BLDC控制,BMS,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布局,同行业内领先方案商和行业内标杆客户进行战略合作,形成从芯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差异化竞争优势,取得该行业内市场领导者地位。
2、将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实现物联网的智能无缝连接:
利用上海微电子公司多年在电力线载波通信和无线通信领域的深度技术积累,进行芯片整合创新,形成市场上最独特的融合通信SOC芯片系列,实现物联网低成本高可靠更便捷的无缝智能连接,同时利用融合通信技术结合BLE5.0信标和Mesh网,GPS/BD2.0定位/授时/导航可形成从室内到室外的设备的物理精准定位,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
3、实现上海微电子从传统的芯片研发-销售模式转变为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实现这种战略转变,上海微电子将在多地设立软件和系统研发中心,按照行业分布特点,人才聚集中心,地域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布局,实现业绩突破性可持续增长。
4、围绕芯片产业链进行深度布局,在先进工艺和MCM/SiP封装互联两个维度进行深耕合作:
上海微电子利用芯片设计优势,在先进工艺和MCM/SiP高端封装互联两个维度进行战略布局,与行业内领先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结合产品线和行业领域,领先同类竞争对手先进工艺2代以上,筑高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对MCM/SiP封装工艺进行战略投资和深度合作,对行业领域市场进行关口把控,形成绝对竞争优势,从工艺和高端封装互联两个维度夯实基础平台建设,对竞争对手形成压倒性体系优势。
5、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芯片-软件-系统类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建立和健全组织,全面提升公司跨地域跨国管理水平,实现从国内公司向全球化公司转型,围绕”芯片-软件-系统”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战略投资和并购,不断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加入队伍,对公司整体技术实力增强,产品创新深度和广度扩大,公司运营管理水平提升作出战略部署和不断落地,将上海微电子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一流的物联网“芯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四、上海安缔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兆国介绍了安缔诺的工作情况
安缔诺是一家拥有高频材料技术和特殊模块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高频信息传输和移动支付相关的材料开发和馈线基板的生产,公司生产的高频传输线路板和移动支付模组产品已经通过国外知名品牌企业的认证,2017年开始批量供货。安缔诺结合材料技术和封装工艺开发的新型智能卡模块与国内外知名芯片公司和制卡商达成战略合作,产品已开始小批量投放市场。同时安缔诺面向5G高频模组和汽车防撞雷达等高频应用开发的陶瓷复配PTEF材料产品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要求,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国外产品,目前正在规划量产。
安缔诺公司的产品定位为:基于线路板制程工艺,以精细SMT、Flipchip 和模塑以及其它芯片封装 为主要产品制程的SIP模组和馈线。
SIP封装开拓了一种低成本系统集成的可行思路与方法,较好地解决了SOC中诸如工艺兼容、信号混合、电磁干扰EMI、芯片体积、开发成本等问题,在移动通信、蓝牙模块、网络设备、计算机及外设、数码产品、图像传感器等方面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
五、投资者的提问:
问题一、今年电表招标的数量和前两年比起来如何?同时现在招标方式有改变,对东软的市占率有什么影响?
今年国网计划招标4000万只, 南网计划招标1730万只。去年国网采购6000万只。国网去年3期招标,今年2期招标;南网可能增加1期到2000w只。现在模块跟表是否一起招标,到了今年第二批是否会一起,不确定。电表今年的确有缩减,但是产品形态来看,17年第一期招标,国网宽带已经占了近50%,这个基本定了宽带的地位。同时省份中,江苏特别猛,今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2017年正处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国网第一轮用电信息采集改造的结束年,也是第二轮引领提升的开始年,存在着招标批次、招标数量不确定的因素,由于行业周期性的原因导致今年用电信息采集产品供货期延后;2017年又是国网新标准的制定和新产品的应用年,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采用统一通信标准的载波通信宽带低速方式逐步代替第一轮改造大面积采用的窄带载波通信方式,由于新标准尚在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导致了新产品招标和应用的滞后。
问题二、现在给很多客户提供芯片,中标主要是模块,未来是芯片为主还是模块为主?
宽带互联互通,是通用产品,窄带是专用产品,未来应该芯片多一点,供模块是靠生产效率及交货质量,但芯片要高度重视。
问题三、之前东软重庆中标27万只,海思中13万只是什么情况?
公司在重庆服务了10年以上,基础不错,这时正好产品也推出来,真正是在重庆解决了互联互通,技术实力+商务+长期沟通。
问题四、国网今年移动类产品采购的更多?何时会不因为互联互通纠结?
国网的确比南网在移动类产品上采购的多,但南网走的更快,公司已经在广东电网拿到了互联互通的证,具体的是一个进展问题。国网6月份开始互联互通测试,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些进展。
问题五、互联互通模块价格?
第一批国网公开招标价人民币70元多,采集器模块人民币150元多。
问题六、跟苹果和西门子合作的模式?
苹果合作采用产品上开发HomeKit标准的产品,同时在推广方面会帮apple跟房地厂商的推广。现在跟西门子产品无缝对接,然后联合去打存量市场。一种是开发产品,一种是联合开发市场。
问题七、宽带产品未来价格会不会杀的比较厉害,宽带招标一直往后拖进度,未来这块何时能确认今年的量?
批量采购价格下滑是趋势,到多少很难讲。这几次集采的价格并没有大幅的波动。未来大幅波动,从国网招标方法来看很难。总体趋势往下走。
现在国网把进度往后拖,是想把互联互通标准公布后再供货。这个趋势在7月份以后预计会有改观。
问题八、今年第一批招标的开始供货了吗?
没有,还有很多省去年第3批都还没执行。
问题九、去年智能化产品1500w收入,今年展望?
智能化产品储备很好,下半年集中发力干销售,预计会有合理的进展。
这个行业很有难度,智能家居apple推了那么多年,都还没什么特别大进展。楼宇可能会快一点,相对成熟,但门槛高。智能电子的业务先做到1000万,然后到亿级。
问题十、上海微电子2016年MCU1.3亿颗怎么分配的?
除了国网4000w颗,其他都是供应商,传统白电、工业控制UPS&汽车电子、快充、无人机等。增速最快的是无人机和快充,家电稳定。家电应用客户主要是空冰洗热,品牌集中在海信、海尔及南方2线品牌。现在家电以8位为主。
问题十一、上海微电子现在规划的很多产品,包括做北斗芯片等,是基于怎么考虑的?
未来物联网传感、信息安全考虑,传统领域还是工业和电网,现在所有东西都在转变,现在32位刚开始,传统32位安全不够,软件加密算法是个问题。物联网几大类芯片,安全、控制、链接、传感、定位、融合通信(类似人工智能、计算等),分步骤分时段在推进这个事情。围绕几大类芯片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