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蓝海华腾 (300484) 2017-09-08
问答环节:
Q1、对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看法。
A:整体看,补贴退坡的影响在逐渐消化,下游客户也逐渐在从政策导向往市场需求导向转变,回归理性。1、新能源客车,受城市公交替代、政府采购等影响,或将有一个保有量的增长;2、电动物流车,目前部分新能源物流车企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革,下游的需求也在逐渐放大。但“3万公里”的政策导向尚未明确前,可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物流车实际的产销。整体看物流车的市场预期还是相对乐观。3、新能源乘用车,保持持续的增长。
Q2、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项目的进展情况。
A:公司正在积极推动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已经与多家国内一、二梯队的主流乘用车车企进行接洽,技术对接和样机测试,进展情况符合预期,但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力度。
Q3、相比客车、物流车的电机控制器,乘用车的电机控制器的壁垒是不是更高。
A:乘用车更多为大众消费者,在驾驶偏好、操控模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化。从技术角度,核心技术是相通的,但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对电机的驱动控制精度,操控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要求更高的技术;同时由于空间和整车重量的要求,对电机电控的轻量化、一体化设计要求也更高。公司的技术完全能满足目前乘用车企业的要求。
Q4、公司从客车、物流车产品向乘用车产品拓展,研发体系需要做什么调整。
A:在大的工控平台的研发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发展,公司的研发资源都会积极配合乘用车的产品开发需求,由于基础技术平台的存在,公司产品在技术上实现高度复用,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公司也在积极挖掘和引进乘用车电控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Q5、公司的产能情况,厦门募投项目的投产规划。
A:公司对产能的储备基本能满足公司当前和未来短期的增量需求,待厦门生产基地投产,公司将不会受产能制约,厦门募投项目争取在2017年底前实现可使用状态。
Q6、公司产品的生产交货周期大概多久。
A:公司常规产品的生产交货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客户的定制化产品周期略长。
Q7、公司的供应链情况。
A:公司主要负责生产工序中的核心环节,包括图纸设计、电路板防护、软件烧录、组装、测试检验等;对于贴片、插件等电子加工环节,公司通过委外加工来完成。因此产能比较灵活,可以随时上量。合作的外协厂商也是华为、富士康等的外协厂商,供应链相对稳定且有品质保证。
Q8、公司的销售模式。
A:公司根据产品和客户情况,分为直销和分销模式。新能源汽车产品,以直销为主,公司直接对接终端整车厂商和类似动力总成的供应商。中低压变频器和伺服驱动,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采用渠道销售和分销商模式。
Q9、公司主驱动和辅助驱动的价格。
A:公司主驱动和辅助驱动因产品功率等不同价格不同。
Q10、公司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A: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机、电控、动力总成企业目前都被定位为与公司同行业,由于产品不同,统计口径也不同,且行业缺乏权威的数据统计,因此也无法取得比较准确的市场份额等数据。
Q11、公司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配套电机销售情况。
A:公司主要以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销售为主,一种方式客户自行采购电机,向公司提供电机的参数,公司进行配套;另一种方式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配套电机销售,电机为外购。
Q12、如何看待单独生产电机控制器和类似驱动系统或动力总成产品一起生产的模式区别。
A:现阶段,公司利用电机控制器的优势,成为电机厂商的合作伙伴,共同面对整车客户。优点在于具备较高的电机匹配能力,如果整车客户有偏好的电机厂商,公司能够进行更好的配套,灵活性好。未来,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以及切入乘用车,公司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导向和自身发展来确定是否介入动力总成及产业链的延伸。
Q13、怎么看待整车企业自己生产制造包括电机控制器在内的动力系统总成。
A:研发和资金实力雄厚的整车企业,不排除自己生产动力系统总成的情况,需要很大的投入,且主要是满足产业链体系的需求,是否对成本产生正向影响,不好定论。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及技术指标的要求提升,以及从市场专业分工和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专业供应商还是当前的主流趋势。
Q14、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毛利率持续下降的原因。
A:产品价格是影响毛利率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生产企业研发进程的加快和成熟产品的推出,以及外资企业参与国内竞争的力度不断加强,未来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竞争可能加剧,整个行业价格存在下降趋势;另外,随着补贴的退坡,整车厂商的成本转移也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呈现下滑的趋势,但公司会通过持续地技术提升、成本控制等措施,合理的控制毛利率水平。
Q15、通用工控产品目前情况如何?公司怎么看中低压变频器和伺服驱动器业务的业务发展。
A:市场需求开始逐步提升,公司通用产品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目前公司的通用工控产品主要应用在节能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符合当前的政策和趋势,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市场前景依然向好,大趋势是增长的。公司也积极地进行研发投入,未来还是依然很看重这块业务。
Q16、公司上市前有员工的股权激励吗?上市后是否有继续开展股权激励的计划。
A:公司上市前针对核心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等员工设立了两个持股平台,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开展股权激励。
Q17、外延并购预期。
A:主要以主营业务相关,但标的的范围也会涉及公司未来技术发展的延伸,与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达成一致。
Q18、如何看公司从开始的变频器业务往电机控制器的产品技术延伸。
A:公司是从变频器产品业务起家,管理层以及研发团队在创立初期已经积累包括技术、结构设计等大量的经验。由于公司的资源和规模相对有限,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专注核心技术,抓住主流,抓住重点,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发展的思想。基于对技术和市场的深刻理解,公司在变频器企业中率先切入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领域,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对市场前瞻性的判断,公司在布局电机控制器产品的开始,并没有分散开发客车、物流车以及乘用车产品,而是集中研发力量,结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发客车控制器产品,并逐步扩大市场,形成了规模的客户群需求,而后公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客车产品向物流车产品延伸;技术经验和客户的积累,为目前公司乘用车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因此,公司也在加大乘用车产品的开发进度。
Q19、公司未来短期的发展规划。
A:公司的主要规划是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以点带面,工控领域继续沉淀技术,往更高端和专用领域、细分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保持现有商用车产品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把握机遇适时推出乘用车产品。
Q20、公司的经营风格。
A:专注技术、务实稳健。
接待过程中,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并严格按照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没有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同时已按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签署调研《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