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天业通联 (002459) 2017-11-24
一、参观公司展厅,介绍公司发展历程、荣誉资质及相关产品,现场参观。
二、签署保密的《承诺书》;
三、投资者问答:
1、 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答:首先,公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及创新技术,拥有专利112项,申请中专利24项;其次,公司制定创新研发机制并拥有创新人才。建立了产品研发创新体系,搭建创新技术平台,同时与国内外知名院所在起重装备、特种运输机械等领域进行联合研发,融合多项领先技术,再次,研发一批创新产品,包括跨缆吊机、桥面吊机、节段拼装架桥机、风电塔筒模具和管廊模具等。最后,创立了品牌影响力,公司在桥梁装备方面通过吸收、消化、创新模式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局面,全面替代进口产品。
2、 问:现有产品有哪些?市场占有率怎么样?市场前景?
答:公司主要产品有大型起重机械、桥梁施工装备、特种运输装备、隧道施工装备。其中,桥梁装备掌握核心技术,是行业内的技术领先者,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
桥梁装备方面:1)国内市场。2018年计划开工铁路10余条,2019年预计开工铁路项目有兰州至汉中城际铁路、汉巴渝高铁等;还有发改委批建的多个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包括城市管网改造工程。2)国外市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已经出台了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规划,卡塔尔和阿联酋,也将鼓励更多的基建投资。
管廊模具方面:随着国家推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发展海绵城市等一系列的政策及行业规划出台,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每年修建8000公里的管廊。1)4米小盾构及其施工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年需求约300台以上。2)国内盾构/TBM再制造前景广阔。
3、 问:在手订单情况。
答:目前,公司在手订单较充足。
4、 问:公司有哪些新产品,其优势和市场前景?
答:(1)KLDJ600t跨缆吊机。该吊机是挂有取物装置的起重小车沿架空承载索运行的起重机,适用其他吊装方法不便、不经济、吊装跨度、高度较大的场合,如悬索桥建造时上部结构施工时吊装加劲梁、电视塔顶设备吊装等。
随着我国沿海、中西部铁路建设的加速,有跨海、跨山区、跨峡谷等复杂工况条件,将对跨缆吊机产生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2)LG1250吨节段拼装架桥机。该设备可拼装1250吨的桥梁,是我国出口东南亚最大吨位节段拼装架桥机。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东南亚国家桥型普遍采用节段拼装架桥工法,公司LG1250吨位大,品牌示范效应明显,将为公司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很好的广告展示作用。
(3)盾构矩形模具。已应用浙江地铁建设,提高了地铁隧道容积利用率,对于提升地铁隧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盾构机种类丰富,矩形盾构机、矩形顶管机技术优势日益显现,对矩形隧道管片需求增长,矩形模具更具未来市场推广意义。
(4)1100T桥面吊机。设备作业以对称悬拼钢箱梁节段块从而成桥,是一种国际上先进的桥梁施工工法,因其具备三维位移、步履行走、轨道倒运、安全监控等技术特色,高度自动化,效率极高,适用于大跨度钢桥架设。
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跨长江等大跨度桥梁建造需求增加,国家钢桥施工工法的推广普及,桥面吊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5、 问:新的增长点有哪些?
答:(1)桥梁架设工程分包业务。如900t运梁车、架桥机、提梁机、轮轨提成套设备施工工程分包。公司利用自身具备专业成套施工设备制造及后期维护、修理等方面优势,进行工程分包,延伸产业链,为桥梁的架设施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为了满足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资金紧张等要求,公司充分利用自有设备快速展开施工优势明显,竞争力显现,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2)盾构机再制造业务,目前市场保有量近1300台,截止到2016年约有35%的盾构/TBM处于待修、改造需求。由于客户购买时,依据当时的地质条件设计制造,具有特定直径、类型、规格;当客户承揽新的工程项目时,原有盾构设备存在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地质条件改变等因素,以及国家推荐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新改造。因此,盾构机的再制造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依托多年来盾构技术方面储备和经验积累,足以具备承接盾构机在制造业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帮助。
6、 问:在降低成本及费用方面有那些措施?
答:1、降低制造成本措施
强力推行成本控制,从研发、工艺、制造、商务等全方位成本管控。第一,从设计环节的源头控制成本,减少设计浪费;良性化生产,通过工艺改善,降低制造成本;第二,推广网络采购,借助电子网络招标平台、核价平台,降低成交价;第三,商务成本管控,提高意识,杜绝铺张浪费;第四,鼓励全员参与,整理改善,减少各环节浪费。
2、降低费用措施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刚性管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经营活动,监控经营指标达成进度,节约、控制支出,实现投入产出比的利益最大化,推动责任业绩评价,实现整体经营业绩的提升,建立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细化落实、监控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