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贝瑞基因 (000710) 2017-11-17
公告解读:11月16日晚,公司发布公告,为发展肿瘤业务,公司新引入7家战略投资人出资8亿增资福建和瑞子公司,未来5年公司与福建和瑞通过经销授权等方式合作开展公司现有肿瘤业务,同时,公司拥有5年后主动回购权。简而言之,这场交易是将整个肿瘤业务(包括大规模的新品种及研发已接近成熟的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放在体外,进行打包形成福建和瑞这样一个实体。
交易原因: 1)公司方:肿瘤品种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是主要解决方案;2)投资方:战略投资人认可公司继NIPT之后,肿瘤板块会有大量的新品种上市,预计将会产生较好的收益(公司也拥有回购权利)。
交易的协议条件:贝瑞基因将肿瘤业务的知识产权、独家经销权在5年内授予福建和瑞,以此换取现有投资人8亿的资金及贝瑞基因自主的、选择性的强制回购权。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样的交易结构是一场“下无保底,上有风险”的投资,能接受这些条款的主要原因,1)信任贝瑞基因的团队,他们认为肿瘤业务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状态,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参考对标公司GRAIL);2)投资人本身就是贝瑞基因的投资人,所以即使对福建和瑞投资收益有封顶,对贝瑞基因的投资会给予保障及一定补偿。这场交易对于保护贝瑞基因现有的股东、中小股东是非常有利的方案。以公司现在的发展体量,即使是在上市公司层面上,也投不起数以十亿计的肿瘤业务,但现有的肿瘤市场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我们不想错过。通过这样的交易结构,我们在肿瘤业务发展以及资金问题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寻找到了很好平衡点。贝瑞基因失去5年的肿瘤业务发展时间,避免了巨额资金投入的负担与风险,拿时间换空间,强力介入肿瘤业务现有业务的商务拓展及肿瘤早诊研发。
肿瘤早诊的研发:我们仔细考察过组织活检与液态活检的市场,判断后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液态活检可分为几个板块:1)伴随检测-针对已经确诊为肿瘤的患者的用药信息的检测,公司做的比较多的是肺癌,现在正在进军结直肠癌等其他癌种;公司技术属于全球前三,但因为目标人群是已经患肿瘤的患者,市场空间有限。2)肿瘤监控-针对术后用药、康复期间、复发之前的用药监控,目前所有企业的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市场正在培育;3)肿瘤早诊,市场最大,肺癌最为关注,其次为肝癌及妇科类肿瘤,在美国乳腺癌关注度高,公司发展一直紧跟国际潮流。科研层面比较大的突破是香港卢煜明教授,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针对鼻咽癌的早期检测,筛查出I、II期病人的比例是约70%,我们认为这将成为行业的一个标准,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前几个月,英国团队也发表了了相似的关于肺癌的文章,I、II期病人筛查准确率约48%,鳞癌检测准确率约为94%。这些工作表明肿瘤早诊行业的发展比我们想象中来得迅速,因此我们要增加自身投入。美国GRAIL公司投入已超过10亿美元,针对乳腺癌的筛查,样本包括30+万正常人,把基因数据作为重要指标。基因数据的处理由一群来自于Google的信息团队完成。他们的项目设计(寻找大样本人群—得到基因检测数据—得出算法,即患癌人群基因特点)与公司自身的战略方案相吻合。卢煜明教授及其他团队的文章为行业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设立了筛查标准。
Q&A
1.福建和瑞的肿瘤早诊进展?伴随诊断是否也进入福建和瑞?公司主体之后是将集中在NIPT吗?
答:肿瘤业务全部划到福建和瑞,包括肿瘤早诊和伴随诊断。肿瘤早诊学术层面上进展很快,但是临床上并没有实例证明可以通过基因筛查判断是否患病,我们依旧还需要在这个领域加大科研投入,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某些癌种可能不适用于基因检测)。
公司主体将集中注意力在遗传学领域,不光是NIPT,包括孕前基因筛查、孕期的产前筛查与诊断、产后保健等,公司在孕前及产后保健也在持续提供新产品,争取把遗传学领域做大做强,加强市场竞争力,树立在行业内的品牌效应。这个行业要求我们发出的报告及对报告的解读要非常非常准确(对小孩影响一生,对老人筛查出来肿瘤后,可以做一些干预),并且价格要在群众支付能力范围内,但现在价格还是偏高,因此公司主体还需不断加强遗传学领域上中下游试剂盒及数据的研发。
2.NIPT未来市场的预估?
答: NIPT包括狭义NIPT及广义NIPT。狭义NIPT指针对新生儿三种染色体疾病的筛查的产品,2017年做到300万人份,转化率很高,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健增长,最后平衡在1000-1200万人份的检测量。广义NIPT指通过研发的提升,针对胎儿通过检测母亲外周血的方式筛查出更多的染色体病和基因病,起到疾病防治的效果。公司是已经推出了NIPT plus品种,现有市场转化率不错,欧美市场上发展也是类似的,出现了很多NIPT升级产品。预计未来中国60-80%的人会接受NIPT检测,而NIPT也不局限于是现有的3种染色体疾病筛查,而是通过一管血检测出更多的疾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NIPT检测价格将怎样变化?
答:目前国家针对生物医药出台了很多价格指导政策,但是现有还没有针对高端特检项目的价格管控政策,但我们预计未来终端价格会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而下降。因为一旦做到千万级别的检测量,需要考虑到大家的支付能力。公司的销售分为产品模式及服务模式,两种销售模式都要面对招投标的同行竞争压力,我们正在努力通过研发降低成本为将来价格变化预留空间。从报表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比同业的价格高,主要原因是1)有价格更高的独家升级品种NIPT plus;2)坚持直销,公司在产科领域拥有最大的直销队伍,有利于持续推广其他品种。
4.公司与华大相比,NIPT测序成本谁高谁低?产品模式时采购试剂成本多少?
答:华大拥有自己的检测平台,试剂是自产,也没有对外公布过成本,因此无法比较。NIPT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公司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运营管理及销售费用。测序成本属于直接材料成本,它在公司成本结构中的占比较低(不超过50%),占销售收入(不含税)不超过20%,绝对额低于200元,在运营里面现在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库的制备及DNA的提取都有重要占比。我们与其他友商(不包括华大)直接材料差不多,会稍微低一些。另外毛利率也可以看出成本水平。
5.美国已经有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我们的NGS业务什么时候可以成熟走向临床?
答:技术层面上,公司已经准备好了;只是在等待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已经在准备前期申报的资料,其中病例数会在几千份左右,接近但不超过1万,主要来源于肺癌病人。美国的MSK-IMPACT平台获批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之前获批的都只是针对1、2个基因的检测筛查,这个平台可以检测400多个基因,非常振奋人心。但是国内与美国环境不一样,我们产品的上市还需要积极的与中国药监进行沟通,药监需要对市场进行各个方面的考量。针对多个基因的大检测平台的申报可以节约成本,将会是行业发展方向,公司也会往这方面发展。
6.美国MSK研究中心公开了基因数据会对公司有帮助吗?
答:公开的数据主要基于组织检测,液体活检的比例还不清楚。这些公开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组织里的突变有哪些,哪些与用药有关。
7.数据都公开后,公司在基因数据的解读上有什么优势?
答:在肿瘤测序中,很多企业都使用illumina的测序平台,这方面差异不是很大;区分点在于前期的样品制备及之后的数据解读。样品制备方面,公司拥有cSMART检测技术,灵敏度非常高,可达到1/10000(对外宣布是3/10000),而国际常用的捕捉法测ctDNA灵敏度约1/1000。数据解读方面,少数几个基因的解读公司已经可以解决,但是对于几百个基因的解读则需要很好的AI,前段时间我们与IBM 进行合作,自身也在建设大数据库,提高解读能力。
8.以肺癌为例,怎么判断早筛的结果的准确性?
答:肺癌的类型很多,不同的细分肺癌种类基因突变的模式也不一样;鳞癌相对简单,相关的突变基因有很多,只要找到相关的体细胞突变,就可以判断有问题。准确性的判断是基于行业的检测标准,早筛领域要求在影像学6个月之前检测到体细胞的突变。技术上要求有灵敏度非常高的样本制备的方法,才能够检查到这些体细胞突变。针对不同的肿瘤,实验设计方案、覆盖的高危人群及样本量的大小,都需要与监管机构沟通。
9.公司的CTC、ctDNA发展?
答:我们确定研发方向的时候,是根据技术特点与行业前沿热点相结合来确定的,CTC检测主要是针对癌症的复发,而公司主要走肿瘤早诊方向,这样CTC作为检测指标就不是很合适。前期实验也测试过CTC、外泌体等检测,但结果都不是很理想。ctDNA检测操作时较稳定,样本保持时间较长,因此我们之后研发重点将主要集中于ctDNA检测。
10. NIPT的价格为什么在不同地区有差异?深圳800,其他2000多?
答:取决于各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11. 公司的cSMART技术是否适用于几百个基因的大panel?
答:cSMART技术是一个样品制备技术,后面要接上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技术,所以不管panel大小,cSMART都可以制备相应样品。公司目前做的panel比较小的原因主要是跟政府监管有关,并不是技术不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