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埃斯顿 (002747) 2018-01-19
一、 厂区参观
与会投资者及媒体参加了“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投产暨德国艾玛意(南京)开业仪式”,并参观了新落成的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和德国艾玛意(南京)
二、 公司介绍 主要介绍了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公司竞争优势、未来发展方向、行业状况及公司近期收购的标的情况。
三、 问答环节
1、 问:请问国产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困难?面对国际四大机器人厂商的竞争,未来公司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和长期规划?
答:与包括国际四大在内的国际知名品牌机器人厂商相比,国产机器人面临一些挑战与机遇。 国产机器人处于爆发的前夜,品牌知名度上暂时无法跟国际机器人厂商媲美。机器人品牌的建立及发展壮大是厂商综合实力的体现,涉及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等多个环节;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还涉及到供应链体系管理、质量保证等多方面因素。公司新建初步投产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就是为了弥补机器人在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埃斯顿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制造团队,将继续攻坚克难,逐步缩小与国际机器人品牌的差距。 在行业应用拓展方面,尽管国际机器人品牌在汽车整车特别是一线品牌汽车整车领域目前具有垄断地位,但是中国有着比国外更广阔的传统制造业及新兴产业,这些新兴行业已经开始以机器人代替人工,机器人厂商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这些领域。在传统制造领域,我们比国外同行了解的更为透彻,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埃斯顿可以根据客户工艺需求,研发定制化产品,响应度和灵活性优势明显。以折弯机器人为例,埃斯顿对钣金折弯有二十多年的技术沉淀和对工艺的透彻研究,埃斯顿折弯机器人已占据该细分应用领域很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埃斯顿机器人在整体上和国际四大品牌机器人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在应用广泛的焊接领域,埃斯顿焊接机器人在快速运行、抗抖动、快速画圆等性能表现上有显著的改进;埃斯顿 SCARA 机器人,媲美世界一流品牌的高精、高速,重复精度达到±0.02mm,具有刚性手臂和独家驱动技术;埃斯顿机器人在一般应用环境下的应用,与国际四大品牌机器人基本无差。 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发展核心部件,充分发挥规模化优势,以自主核心部件比例达到 80%的技术和成本等优势不断巩固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并保持在细分和通用行业的优势。随着国产机器人产品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不太远未来,国产机器人一定成为主流。
2、 问:FANUC 毛利率较高的原因在于其在 CNC 行业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请问公司是否会继续发展埃斯顿数控系统?
答:FANUC 公司 2017 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机器人,CNC 业务发展平稳。埃斯顿数控系统,属于公司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业务模块,将长期作为公司战略性、基础性业务发展,不排除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横向纵向扩张,CNC 业务将继续作为公司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部件是埃斯顿的优势所在。
3、 问:在展厅中已经看到公司有机器人皮肤的产品,请问未来人机协作机器人会在工业机器人业务的比重中占多少?
答:我个人认为(王杰高先生回复),协作机器人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成熟以后,可以用在所有机器人上。我们未来的方向,是标准机器人+机器人人机协作技术,与人实现安全互动。
4、 问:请详细介绍下埃斯顿 180 亩机器人产业园一期,另外何时会开始二期工程?
答:项目预计总投资 10 亿元,其中一期计划投资 5.9 亿元,主要为建设机器人产品生产智能化车间 12000 平米、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 12000 平米、中试车间 8000 平米及工厂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目前项目一期投产,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产能达到 9000 台/套。该智能工厂的落成实现了机器人本体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将机器人自主产品成功应用到生产线中,自主机器人产品应用在 50 台套以上,实现在装配、搬运、检测等工艺环节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使用 MES 系统、WMS 系统、云数据、PCS 系统、PMS 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机器人本体生产的智能化,保证机器人产品的品质和过程监控,使得国产机器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机器人业务连续多年保持销售量成倍增长,2018 年预计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果持续这样的增长趋势,期望 2020 年可实现 10,000 台以上的销售。如果完成 10,000 销量,公司会开始二期工程,将最终实现 180 亩机器人产业园年产 15,000 台套机器人产能目标。
5、 问:目前公司机器人产品的毛利率在 30%左右,如果公司机器人产品实现年产一万台套,公司机器人产品毛利率会提升到什么水平?
答: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一步实现产品毛利率提升:(1)通过产品的设计优化,降低成本;(2)随着产量不断提高,在成本摊薄上会对利润提升有所贡献;(3)依托于规模效应,更有利于优化供应链成本;(4)随着埃斯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与产业生态链的结合会越发紧密,通过战略合作,提高与供应商、客户等上下游生态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实现共赢;(5)随着性能、质量不断提升,埃斯顿机器人与国际大品牌的差价会缩小,同时我们会寻求机会进入欧美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海外机器人市场的毛利率更高。
6、 问:请问公司发展智能制造系统业务的思路是什么?
答:发展智能制造系统业务,一方面可以推动埃斯顿机器人本体的应用,包括收购德国 M.A.i.公司,也是为了埃斯顿机器人本体可以进入中高端应用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埃斯顿机器人应用于系统集成业务,使客户不是只关注单一设备,而是更加关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大系统,即以埃斯顿机器人(多台)为基础,集成高度自动化、信息化产线,以数字化车间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另外,未来埃斯顿的智能制造系统将继续大量使用埃斯顿自主机器人,提供符合工业 4.0要求的高度信息化的智能制造产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7、 问:2017 年工控行业增速加快,请问埃斯顿交流伺服系统业务的增长情况如何?对 2018 年有何展望?
答:2017 年国内工控行业高速增长,增速约为 30%,预计埃斯顿交流伺服系统业务增幅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 2018 年,工控行业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埃斯顿收购 TRIO 后正充分发挥 TRIO 控制器+ESTUN 交流伺服的协同效应,由提供单伺服产品转为提供高端运动控制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客户自动化设备运行效率和精度,可以基于 Motion Perfect 软件平台,实现单台 Trio 运动控制器集成控制多台 Scara、Delta 机器人、运动控制伺服轴、视觉系统,提供所有软硬件,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形成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业务的主要竞争优势,并在 3C、新能源等行业大客户应用中取得批量订单,预计凭借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优势,公司此项业务将在 2018 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8、 问:埃斯顿的财报显示,管理费用为 16-17%,请问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有影响?是否会继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
答:一方面,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长期保持在 10%左右的水平,研发费用是计入公司管理费用的;另一方面,公司自 2015 年上市以来进行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其股份支付成本也包括在管理费用中,激励对象已覆盖近 300 名核心技术、营销、管理骨干,这两类成本均为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支出,是保证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基础。今后,公司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将继续增长,但随着收入规模增大,占收入的相对值将有所变化。
9、 问:请问收购德国 M.A.i.的协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未来发展战略有何推动作用?
答:收购德国 M.A.i.公司,有利于推动埃斯顿机器人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M.A.i.在一线汽车品牌零部件客户中的品牌影响力较高;计划未来埃斯顿机器人可以通过 M.A.i.的渠道进入欧洲市场,同时协助 M.A.i.开拓中国市场业务。埃斯顿是在基于核心部件的机器人本体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未来埃斯顿希望发展符合工业 4.0 要求的,高度信息化,体现智能制造特点的产线。控股 M.A.i.后,埃斯顿智能产线可以借鉴 M.A.i.在产线信息化的优势技术,包括对生产过程的可追溯、质量控制等这些在德国已经普遍应用而中国尚有差距的技术,同时学习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的精益化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