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新希望 (000876) 2018-01-30
一、介绍公司2017年业务的基本情况以及2018年业务增长点预测
2017年就公司不同业务板块的来说,表现不同。
1)饲料业务实现了量利同增,销量全年接近1600万吨,销售量同比增长7%(其中禽料增长3%,猪料增长接近20%,水产料增长8%)。主要原因一是受养猪后周期的影响,养猪补栏量上升,猪料销售占比提升,二是受禽旺模式的影响,在上半年同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我们的禽料还能保持增长。
2)养猪业务虽然整体行情下降,但出栏量比较好,2017年出栏240万头,同比增长超过110%,利润同比稍有下降。
3)禽产业受到H7N9流感的影响,消费端需求不足,2017年种禽出现亏损,但商品代养殖还能保持盈利。
4)食品板块里的禽肉板块,也能保持盈利,但同样是受H7N9流感影响利润有所下滑;猪肉屠宰则实现了盈利;深加工肉制品全年表现较好,销量增长了20%多,利润也有更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禽肉屠宰占比较大,食品板块整体上还是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2018年公司业务的几个增长点:
1)首先是饲料上,猪后周期阶段补栏还会增加,无论是我们自己养猪规模的增长,还是整个市场的养猪补栏,都会继续带动猪料增长,猪料上量也有利于我们饲料业务的毛利率的改善;
2)禽板块只要不再出现去年那样的H7N9流感影响,那肯定是有反弹,无论是禽养殖,还是禽肉销售,至少是可以将去年的亏损都补回来;
3)养猪方面,2018年出栏目标在340-350万头左右,但因为预计2018年全年猪价肯定还是要比2017年又下降一些,所以这一块虽然仍能保持盈利,但整体利润可能会下降一些。总的来说我们的养猪还没有到产能释放期,更大幅度的增长会在2019年到来。我们最新的规划目标是到2021年要冲击3000万头出栏。
二、问答交流:
(一)养猪板块
Q:是否担心养猪行业未来竞争激烈?公司在未来土地资源是否充足?
A:美国养猪行业的CR5大约是30%,中国养猪行业现状CR5还远不到这个程度,按照中国当前每年生猪养殖规模,30%相当于是2亿头的量,这几年各大公司纷纷提出5年甚至10年的宏伟发展目标,把我们看到的这些目标都加起来也才跟这2亿头差不多,所以大家都还有机会。截至今年1月底,我们已经公告了的养猪产能布局大约有1800万头左右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正在谈判中的,或者是意向已经明确只是在准备具体投资方案的土地资源项目。再加上最近集团层面陆续在广东、江苏与当地政府成立了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基金,这些基金的设立既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号召,也有助于公司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在获取土地时得到政府的支持。
Q:母猪资源跟得上吗?现在种猪的储备?
A:今后长期规划,种猪全部是自己养,育肥3/4农户代养,1/4公司自养。公司的养殖效率优势体现在PSY上,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的PSY是26.8,2017年本香并表以后是26.3。注意这是我们全公司所有养猪场的平均水平,不像业内有些企业只拿最好的猪场出来反映自己的水平,今后几年公司内部的技术改进目标是提升到28左右,还有提升空间。到2017年年底为止,单靠公司自己的母猪资源还不够支撑明年所有的放养业务,还有一小部分会采用外购仔猪。但由于今年仔猪价格不像2017年初那样高了,所以即使是外购仔猪放养,成本也还是能降下来不少。
Q:完全成本是多少?
A:完全成本包括外购仔猪在内是13元/公斤多一些,除去外购仔猪这一块,我们新好科技的养猪成本是12元/公斤多一些,这里还有0.4-0.5元左右的饲料加价,因为我们与其他养猪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饲料也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我们需要保证饲料业务的毛利率不能偏离饲料行业应有水平太多。
Q:年底的排污许可证的政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A:对我们养猪这块的影响不大,因为我们养猪起步比较晚,很多猪场都是近几年才建起来,一开始建设的标准就比较高,办理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Q:与农户合作的环保问题,也由我们投资吗?
A:我们会出一些环保标准,在开发合作放养户时就要求农户需要达到这些标准,一些新进入本行业的农户可能从一开始自己的商品代放养棚舍建设时,就会把环保问题考虑进来。而对于那些自己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环保设施的,也不是由公司直接来投资,而是由公司以多种方式,比如我们的普惠担保、希望金融来为农户提供一些金融支持。
Q:农户的规模是多少?代养费是多少钱?
A:首先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另外过去几年和今后几年的规模也不一样。像我们过去两年开始发展的代养户,南方存栏一般在200到300头,北方存栏一般在500头左右;但今后几年发展的代养户规模都大大提升了,南方存栏会800-1500头,北方则会更大,能达到1500-6000头。代养费前两年猪价高的时候,会到200-250元左右,去年开始猪价降下来了,代养费也会适度下调,在150元到180元之间。今后猪价好了也会适当地上调。
Q:获取农户有困难吗?如何保证农户会一直与我们合作?
A:现阶段还是存在大家相互抢代养户的情况,最直接的就是价格战,多给农户代养费。但这也只是短期策略,从长期看,首先还是要比拼企业自身的成本效率,这个决定了企业自身的成本线是不是比竞争对手更低,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与代养户分享;其次是企业对农户的服务能力,这是确保农户能够真正盈利更多,我们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竞争对手靠更高的代养费把我们的农户抢走,但他们的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户和他们合作养殖时的料肉比也不行,成活率也不理想,最后一算总账,虽然表面上每头猪的代养费高,但最后总的回报反而挣得少了,于是这些合作户后来又回来跟我们合作了。从长期看,除了这些技术服务,还有其他很多服务可以做,比如金融服务、生猪交易等等,通过综合服务给农户创造更多价值,来锁定代养户。
Q:公司养猪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A:在2016年之前,在山东、四川多一些。从2016年开始加大投入力度,规划了四大核心区域:环渤海区域(主要对应京津市场消费区);鲁南、苏北、皖北区域(主要对应长三角消费区);广西和广东西部(主要对应珠三角消费区);川渝地区。在此之外还有陕西区域,我们以收购的杨凌本香为基础,辐射西北区域。
Q:我们看到公司一方面在卖仔猪,另一方面又外购仔猪,原因是什么?
A:这是因为现阶段公司的种猪产能和生猪放养业务区域并不完全重合。种猪产能还是集中于前面说的2016年之前就有的那几个区域,就是山东、四川。这些地方已有的种猪产能,也不一定都能为我们自己在周边的放养业务所消化,所以也会根据我们对仔猪、生猪的相对价格走势判断,抓住一些时机往外卖一些仔猪。而生猪放养业务的发展区域则会更广,在不能对接上自己种猪产能的区域,就只有外购仔猪来放养了。但从长期来看会逐渐全部用自己的仔猪。
Q:从国外的经验看自繁自养的规模是越来越小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繁自养?
A:实践证明了自繁自养在行业低谷期是可以展现效率上的优势,保证盈利的。另外我们今后还是会继续从养猪往猪肉进一步延伸的,自繁自养在全程可控性上也会有优势,能在消费端获得溢价。另外要注意的是,我们说25%比例来做自养,并不是说在所有的项目都按照这个比例来配置,而是会根据每个项目的土地、周边劳动力情况来调整。比如有的地方农户养殖基础较好,那我们可能就会更多发展合作放养,而如果有的地方养殖基础不够好,或者说土建成本格外地低,那我们可能就会自建育肥场,然后雇佣员工来做自育肥。
(二)饲料板块
Q:2017年公司销售饲料中各种类别饲料的比例是多少?
A:2017年从各种饲料销售占全部饲料销售比重的指标来看,猪料为27%,相比前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猪前段料(我们内部叫母教保料)约占7%,禽料为65%,水产料为6%,其余为预混料、反刍料等。
Q:2018年饲料销量的增长目标是多少?2018年猪料前端料会怎么样变化?
A:2018年饲料整体销量增长目标是5%,猪料增长会更快。猪料前端料取决于市场上养猪补栏的结构。2016年猪料前端料同比增长25-30%,2017年降下来了,因为前面一段时间补的主要还是母猪仔猪,中大猪量还没上来,等中大猪的养殖量上来后,中大猪料的增幅也会高于前端料。2018年中大猪料增幅会高于前端料。
(三)白羽肉禽板块
Q:公司2017年商品鸡和鸭的规模以及对2018年的目标预测?2018年种禽的规划量和政策?
A:2017年商品鸡0.8亿只,商品鸭1.2亿只。2018年预计商品鸡会增长大约50%,商品鸭预计能翻番。我们今后商品代养殖规模还会继续上升,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去年的环保严管之后,行业总供给有所下降,行业盈利水平有所恢复,所有还能剩下来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现在盈利都还不错;二是今后长远从食品安全、下游客户的需求升级、终端溢价考虑,我们需要更多能自主掌控的商品养殖量。种禽方面的产能则会逐步调减下来,过去很多年里,我们的种禽业务时盈时亏,长期拉通了核算,盈利水平也很一般。再加上现在行业里的鸡苗鸭苗供应相对还是比较充裕的,我们通过建立了禽旺养殖服务平台,集中公司掌控的大规模合同养殖量,对上游做集中采购,也能拿到价格品质都不错的鸡苗鸭苗。所以今后我们对这一块会有所收缩,大体上只保留与自己屠宰产能30%左右的配套,并且完全对内。
Q:公司在商品代鸡、鸭的养殖模式是怎样的?
A:商品鸡里有一部分是一体化自养,剩下一部分商品鸡,以及所有的商品鸭,都采用的是公司拥有鸡鸭的所有权,向农户支付固定代养费用的禽旺模式,即委托代养模式。禽旺对上游的作用是不管行情好不好,都可以稳定养殖户,同时带动禽料销售增长。对于下游则可以满足升级了的客户需求,如绝味、周黑鸭等,这些下游的餐饮企业、食品企业越来越在意上游养殖环节的可控,我们只有自养或者代养的鸡鸭才能达到他们的采购要求,这一块相比传统批发市场渠道可以带来更稳定的利润。
Q:未来商品鸡和商品鸭的产能是多少?
A:慢慢地会与屠宰产能达到匹配,也就是说,今后我们屠宰生产出来的鸡鸭,要么是我们的工人自己养殖的,要么是我们拥有所有权,交给农户委托代养的,总之都是一种自己能掌控的养殖模式。目前规划的总量是到2021年达到9亿只左右。今后商品鸭会开展一部分自养,但更多是起到示范作用。比如说去年环保严管中,对鸭棚的整治力度会比鸡棚要大一些。因为鸡的商品代养殖的成熟度要高,棚舍条件要好,再加上粪便也易于处理,而鸭在这几个方面都要差一些。于是我们就开始开发一些新式棚舍,采用了一种多层平养技术,加大了单栋棚舍中的鸭的养殖量,使每只鸭身上分摊的棚舍建造成本降低了,这些降低了的成本空间使我们又可以留出来一部分投入于一些改善棚舍内部温度湿度、以及处理粪污的养殖设备,最后提高了单栋棚舍的养殖效率,增加养殖效益。但这种创新一开始不可能交给农户做,所以必须由企业自己建几个新式示范场,养几批出来之后,农户一看效果好,后面就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改造升级自己的棚舍,或者投资建新式棚舍。
Q:2017年3季度屠宰量下降是否与环保有关?屠宰的产能利用率怎么样?
A:3季度屠宰量下降,确实与环保严管之后,不少合作养殖户被停产或限产,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屠宰厂收不到鸡鸭的情况。但是利润受影响并不大,因为那个时期价格反弹的厉害。从全年来看,产能利用率也还算比较高的。
Q:公司整体未来几年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什么样的?
A:公司去年制定了2018-2021的新一轮战略规划,里面提出来的战略表述是“做强饲料、做大养猪、做精白羽肉禽、做优食品、做深海外”。
“做强饲料”是指我们过去饲料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今后规模上也还是会提升,到2021年的目标是全球要达到2500万吨销量,国内2100万吨,国外400万吨,但更重要是优化结构,比如提升猪料、水产料的占比,改善盈利能力。
“做大养猪”比较好理解,因为公司养猪业是这几年才开始大发展,现有存量还比较少,所以这几年要快速上量,到2021年冲击3000万头的出栏量,在国内要争取能够保五争三。
“做精白羽肉禽”跟饲料的情况有点像,也是因为我们按照屠宰量计,我们鸡鸭加在一起的总规模已经是全国第一了,但过去实际上只做了其中的种禽和屠宰两个环节,中间有些缺失。今后我们大体上保持现有规模,向上游通过小部分自养和大部分委托代养,把商品代养殖环节打通,在下游则是在条件合适的禽屠宰厂多增加禽肉深加工的产能配套,促进禽肉转化。
“做优食品”其中一部分与前面说的“做精白羽肉禽”有关系,就是在食品中增加深加工产品、熟食的比例;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改善渠道结构,同时加大品牌投入,让我们的生鲜肉、肉制品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都得到更大的提升。
“做深海外”则主要是说海外业务的产业链延伸与区域聚焦。这个与国内过去十几年发生的事情一样,早年我们在海外发展的业务也就是单一饲料业务,而且是到很多国家去建。但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现在也已经开始了从饲料向种畜禽、商品养殖、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这就要求我们也逐步调整策略,优先聚焦一些各方面条件好的东道国市场,在这些国家把产业链建完整,抓住这些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