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卫宁健康 (300253) 2018-02-05
首先,公司董事长周炜先生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的战略布局。
目前公司实施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所谓“双轮驱动”,一轮是传统业务,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另外一轮是互联网+健康服务创新业务。创新医疗业务叠加在传统业务之上,利用传统业务的用户资源,突破创新业务。传统业务方面,通过并购整合区域有较强竞争力HIS的公司,使得该地区用户慢慢转换为卫宁用户,同时也加大对并购公司销售、技术人才等与集团资源的整合。创新业务方面,即“4+1”四朵云+创新业务平台,四朵云为云医、云药、云险和云康,+1平台是一个整合平台,把四朵云的业务实现两两结合或两三结合,创造一些新的模式,支撑各家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应用。在新产品方面,正在规划最新一版基于互联网医疗的HIS系统,可服务于公司所有5000多家的用户。
其次,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秘靳茂先生向投资者介绍了公司2017年经营情况。
公司2017年度业绩预告已于2018年1月19日披露,其中更能代表经营业绩的扣非净利润预计为2.05亿-2.38亿,同比增长25%-45%,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增速较快。根据国家“2030健康中国”的整体规划,预计2018年对公司传统业务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公司在快速发展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的同时,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积极布局互联网+健康服务业务,推动互联网+模式下的医疗健康云服务的发展,创新和践行公司“4+1”战略(云医、云药、云险、云康+创新服务平台)。在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投入和亏损后,部分业务的拐点正在临近,其中云药业务2017年控盘保费规模增长逾5倍,自有药房及社会化合作药房数量快速增长,如果乐观估计,有可能率先在2018年扭亏为盈,并有望未来在市场化集团化采购、处方流转等大趋势下实现规模化盈利,2017年8月最近一轮融资估值达4.7亿。
云医与创新服务平台等目前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上千家医疗机构及几十万名医生,发展非常迅速,如果乐观估计,2018年有可能盈亏平衡甚至也能扭亏为盈。云险业务也有着快速的市场覆盖,其中卫宁付自2017年8月在上海龙华医院第一家上线后,半年时间已推广至上百家医院,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卫宁科技自2016年上半年引进战略股东中国人寿,业务持续推进,虽受外部环境影响预计2017年仍将亏损,但估值在中国人寿入股后仍达8.32亿。云康业务以打造和完善健康服务生态圈为目的,主要采用参股方式开展,以医通健康(原“好医通”)为例,其主要定位类似于互联网体检行业的“携程”,一端连接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和民营体检中心,一端连接企业团体用户和个人用户,并提供相关健康管理服务等,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12月最近一轮融资医通健康及其子公司估值达6亿。
最后,公司就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作了相应的解答。
1.传统业务40%的增速能否长期维持?增长比行业快的原因?
答:传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在接下来若干年可能还会有比较大的持续增速。主要原因有:第一,公司这几年内生式增长+外延式并购齐头并进,使得基础用户数量庞大,目前已有5000+的医疗用户,医院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家医院每年都会有预算,随着政策、管理要求和技术创新的变化,会持续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第二,卫宁产品线比较齐全,研发投入也非常大,存在很大优势。第三,目前政府主导在做的互联互通和电子病历的等级评审,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假设在未来,医疗信息化真正走向收敛,市场也会收敛到一些市场占有率比较大的产品与服务供应商的范畴内。我们原先在公共卫生区域医疗方面稍微薄弱一点,经过这二年的努力后,这方面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一些顶级的区域医疗项目积极在参与,且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
2.云医大概覆盖医院数量以及未来医院和第三方如何进行数据对接?
答:创新业务的云医首先服务于我们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区域的大医院,以这些区域大医院作为龙头,形成区域的医院联盟主体,然后由这些大医院推动把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纳入医院联盟,做到医生-医生、医生-病人、病人-医院的交互。相当于是我们首先给这些医疗机构建to B业务,然后依托to B业务,医生在上面开展to C业务,这样就会有流量,产生数据,依托这个平台我可以完成医生对病人服务的处方的流转。
3.创新业务是基于公司现有HIS客户,还是会扩展到更多医院?
答:完全有可能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医院。它是以医疗联盟为主,不局限于我们的用户,目前就有一部分云医用户不是我们的HIS用户,但我们的用户是其基础用户。
4.云医的收费模式是怎么样的?
答:首先,现在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应用逐渐成为刚需,我们在这个领域是to B的覆盖,我们创新业务可以满足医院对互联网的需求,和医院内网做很好的衔接。另外,我们已经开展各种类型的营运模式,比方医院的医生主任通过平台对老病人开展问诊服务,可以通过平台来做慢病长处方的管理。同时我们也做到了医院中的数据是不是可以对接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不是可以在拿到他的客人在你们这家医院看病的详细的数据进行风控进行理赔。现阶段的第一步是要医院在我们的平台上来开展互联网业务,一旦形成医院对平台的粘性,所有的收费就可以在平台上开展。如果几千家医院的医生24小时在平台上完成它的服务,我们的创新业务收入就不会低。其次,我们互联网的to B业务也是向医院收取系统建设费和系统服务费。
5.医院用了我们的云服务后,他们原有的信息系统迁移过来的比重大吗?
答:目前我们创新业务基本是独立的,不需要把传统业务切换过来。传统业务能不能切换过来,是我们传统业务的销售人员要去做的事情。
6.对于创新平台上的偏中小型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不是可以跟比较好的医院的医生资源进行对接?
答:可根据医疗机构自身需求来做对接,比如二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做对接,他们可以开展联合门诊、联合查房和双向转诊等多种应用。
7.关于云药这块,是不是创新业务里面比较有收入的一个业务,进展怎么样?
答:云药这块目前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上升。原先药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一个是在医院内,另一个是在大型连锁药房。目前大型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渠道正在萎缩,而我们云药目前的做法,一是希望拿到最终用户做直递直销,二是希望网罗社会化中小型药房,作为它的配送单位。目前通过商业保险的基金险形式绑定合作的药房,大概有六万多家。一部分的药品配送药品直递的业务也已经开展起来了。
8.云药面向B端的市场化集团采购,现在下游大概有多少合作机构?
答:目前做了一套系统,帮助这些药房来完成他自己的生态圈的建设。小药房透过这个系统来完成客人买药、库存的盘点,透过系统可以向我们钥世圈下订单,同时绑定了非常多的药房和我们后台做推荐。目前有6万多家用户是有业务发生的,其中大概有1万多家开始有逐渐的采购。另外钥世圈60家直营直销的药房作为某些药房配送不及时的补充。
9.云险这块,16年卫宁科技亏损是比较多的,过去两年业务发展情况以及后面的预期是怎么样的?
答:云险这边我想讲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卫宁健康开展医保风控引擎的业务。中国人寿进来之后给了卫宁科技非常多的市场份额,卫宁科技在很多区域在建一个风控平台,将来透过这个平台,可以完成商业保险公司理赔结算等,目前已和中国人寿非常多的分支机构在开展该服务。,将来平台建设完成后,人寿,包括其他商业保险公司,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完成相应的服务。收入方面,因为这个平台目前在建设过程中,暂时未能盈利,但将来希望通过流量提供服务产生收益。另方面就是目前我们差不多已经有150家左右的医院完成了跟商业保险的对接,商业保险可以透过我们的卫宁付平台,去抓取他的客人在医院看病的数据。收费模式一是在做对接的时候,收取初装费,二是在联通后,在平台上数据按照客户要求抽取转发的时候,收取数据的流量费。随着我们连接的医院数量越来越多,那么提供给商业保险可选择的医院范围就会越来越多,那么这种模式推广应用更广泛。
10.医院数据的使用有没有限制?对客户有多大用处?
答:我们是提供数据的通道,数据不归我们,严格来说数据归患者。在患者的授权且三方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把数据转给商业保险公司。
11.行业格局如何,是否每个公司有相对的优势区域,是否需要全国性的布局?
答:公司的“4+1” 战略规划目前还是非常全面的,并且我们“4+1”是在两年前提出的,通过这两年的运作,大方向未发生变化,而是深度推进。很多公司有自己传统业务的优势范围,而卫宁健康是一个全部布局的公司,在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业务,有些省优势大一点,有些省优势稍微小一点。
12.有没有市占率的概念?有没有目标市占率?
答:传统业务以上海市场为例我们差不多覆盖65%以上,全国有5000多家用户。但创新业务是整个上海市场重新在建立,首先在我们传统业务的用户群里面建立,同时也在在其他用户群里建立。目前阶段在全国布局,两个市场都在抢,一个是抢占传统业务用户,第二个抢占互联网创新业务用户。
13.某些厂商采用与当地主管部门合作而获取挂号等数据的方式,这种系统的使用不是市场化的结果,是不是一个比较大的制约因素?
答:挂号环节是公益环节,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点,较难一点的是关注到医疗本身,一般做互联网应用的公司很难去做到,所以实际上不存在制约。
14.医院原有的HIS系统厂商在升级时是否有天然优势,卫宁去抢占市场是否很难?
答:要看抢谁的市场。假设全中国目前顶级公司只有三家,那么三家里边相互抢就有点难度。但是目前整个中国市场的医疗信息化的资源分布和市场集聚还没有到三家来一分天下的状态,抢三家之外的市场是比较容易方便的,因为小公司的产品不足以覆盖客户的全需求,是非常容易被替换掉的。
15.医院更换不同公司产品是否会存在障碍?
答:市场分布比较分散,暂时显现不充分。但我们每年都有很多的新用户,都是别人的用户变成我们的用户。
16.政策对医疗信息化影响挺大,回顾和展望政策对医疗信息化和公司整个业务的影响情况?
答:政策的影响是比较持续的,而且效果比较明显。刚开始可能政策是一个主因,后面就是医院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或者应用水平等要提升,多方面因素也会推动医院信息化不停完善。
17.有哪些催化医院进行高等级信息化的升级?
答:首先是医院提出来要让病人看病难问题解决来推动的,其次是非常多的大型医院或者是二级以上的医院信息化水平与医院评定是有关系。
18.医疗控费对医院信息系统升级的影响?
答:信息系统现在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系统,并且需要依托这个系统去完成其他工作,对他整个看病过程效率提升是有帮助的。没有信息系统做支撑的话,控费也是非常难以完成的,同时,根据几年前的统计,三级医院在IT支出上,占总支出大概只有0.3%左右,二级医院大概0.5%,再小点医院大概1%。过去几年卫计委也提过一些指导性意见,希望全国平均能提到1%以上,这块支出总体是偏少的。如果跟国外对标公司比的话,中国产品的价格大概是美国的同类产品的1/40,大概是日本的同类产品的1/30。第二,我们现在国家在大力在推,就是不管是电子病历等级评审等,包括医院本身的等级评级,其实对信息化这块都是有所要求,这些打分的项很多都是要依托信息化系统来完成,没有这个系统是没办法实现的,所以这个跟医院的切身利益是直接相关的,比如说评级评上去了,它的收费体系和客源获取等都是对医院有直接好处的。所以从这几方面综合来看,就是说医院的投入在信息化上面不仅是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19.一般电子病历升一级投入金额会多少?三级医院或者二级医院要达到几级以上的评审才会更好一些?
答:电子病历是一个复杂系统评级方式,可能涉及到多少个子系统,多少个系统要完成闭环,标准非常复杂,没有办法准确说提高一级要多少钱,同时也要看医院原先一些建设的系统基础有多少。如果根据已有的部分医院实操经验给一点参考的话,从三级左右的水平,要升到四级左右的水平,大概要新增的投入约为一两千万左右。但这个数据不完全准确,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