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丽珠集团 (000513) 2018-05-22
一.单抗公司情况概况
1.丽珠单抗公司及集团精准医疗产业链发展历程。
丽珠单抗公司成立于2010年,由丽珠医药集团和健康元药业集团合资设立;2015年丽珠集团投资了美国Cynvenio公司,达成CTC富集技术合作协议;2016年1月,丽珠单抗投资AbCytes,实现多功能抗体和个体化细胞治疗合作;2016年3月,丽珠试剂和Cynvenio成立丽珠圣美;2016年12月,集团成立丽珠基因;2018年3月,成立个体化细胞治疗中心。目前,丽珠集团已初步实现 “丽珠试剂+丽珠单抗+丽珠圣美+丽珠基因”的精准医疗的产业链布局。
2. 单抗公司研发管理团队介绍。
单抗公司目前团队已近300人。2017年公司又引进多位海归人才,分别负责医学、质量、工艺、BD等部门。
目前公司研发总负责人为傅道田博士,于2012年加入丽珠,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任健赞科研副总裁。
阮文博士,现任丽珠单抗工艺开发和生产副总经理。阮文博士也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任美国Amgen公司工艺研究执行总监、生物仿制药执行总监。
彭育才博士,现任丽珠单抗高级副总经理。曾任美国百健研发科学家。
戴伟民博士,现任丽珠单抗首席医学官,曾任职GE、葛兰素史克等。
除以上几位海归博士,公司研发管理团队中,还有另外几位来自全球大型生物药企业的专业人才,都拥有多年的生物药研发和产业化经验,具备一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3.目前单抗公司重点在研品种进展。
注射用重组人绒促性素处于 Ⅲ期临床试验;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处于I期临床试验;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在美国处于I期临床试验,国内临床试验也已启动;重组全人抗RANKL单克隆抗体已获得临床批件,目前进入临床期。后续公司在研的品种还包括全人源抗OX40单克隆抗体,抗IL-17A/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抗TIM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
4.单抗公司CAR-T研究布局。
鉴于CAR-T与单抗在治疗方面具有互补及协同性,目前已在单抗公司设立团队开始了CAR-T平台的研发,主要关注新一代的技术。目标是更安全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现在项目还比较前期。
二.问答交流环节
1.目前PD-1的具体进展如何?
答:PD-1目前在美国的I期临床进展顺利,在中国的I期临床也在稳步推进。我们争取通过优化临床试验方案,同时加强入组病人的质量,尽快推进临床。
2.问:简单介绍集团对于未来产品结构的变化?
答:丽珠近年来一直在做产品结构的优化及调整。受利于前几年的营销改革,集团的产品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参芪扶正保持平稳调整,虽然一季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同时,二线品种的增速及占比正在稳步加大。二线品种中,艾普拉唑针剂已经开始上市销售,艾普拉唑肠溶片、亮丙瑞林微球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增长,而且我们在前期挖掘的一些三线或是OTC端的品种也提供了较好的增速接力。从医院层级来看,目前集团处方药的大部分销售收入是来自三级医院,但是各三级医院之间的销售并不均衡,未来我们将继续拉升低产的三级医院销售,同时快速向二级医院以下医院渗透。
3.集团对参芪扶正注射液未来的展望如何?
答:参芪扶正注射液软袋:有望在2018年年底之前上市;参芪扶正注射液FDA:我们于近日获得了美国的临床批件,我们会继续开展参芪在美国的临床研究,同时也会不断推进该品种在国内的上市后研究、一致性评价工作,希望更多的医生和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参芪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目前参芪扶正的收入及利润占比已经显著下降,随着未来西药品种增速及份额不断扩大,参芪的利润贡献占比还会有所下降。
4.集团微球研发的进度如何?
答:曲普瑞林已获得临床批件,目前正在进行生产线及临床样品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内开展临床。亮丙瑞林微球三个月缓释的品种也争取今年申报临床。
5.集团2018年的固定资产及研发投入?
答:鉴于2018年微球在研品种的临床样品生产线及单抗部分品种即将申报生产,同时参芪扶正软袋装也需要对原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故2018年在固定资产方面预计会有一定的投入,目前工程改造初步预算是7亿。研发投入方面,随着集团越来越多的品种进入临床期,预计2018年的研发投入会加大,预计较去年有50%左右的增长。
6.问:公司的诊断试剂版块业务布局如何?
答:过去几年,诊断试剂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产品代理,近一两年来,试剂公司在积极尝试调整及转型,在保证现有代理品种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自有品种。现阶段,公司通过衔接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及单抗平台,有机结合并发挥协同效应,初步形成“丽珠试剂+丽珠单抗+丽珠圣美+丽珠基因”的精准医疗的产业链布局。
7.问:集团对未来学术推广的布局如何?
答:未来几年,公司的处方药团队将集中体现在“证据营销+服务营销”,并积极探讨合作营销。在强化合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营销团队 ,加强产品的学术推广、加大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参与推进疾病治疗的临床共识及指南,同时加强客户的服务质量、加大客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