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千方科技 (002373) 2018-06-15
会议交流内容纪要:
1、千方科技董事会秘书张兴明介绍公司经营情况和新领域布局进展。
答:大家好!千方科技和宇视科技重组完成之后,整个公司形成了较强的一体化效应,体现出来就是千方科技的龙头效应。2017年,千方与宇视整体的销售额已经接近 60 亿的规模,这对我们整个市场的带动作用是很明显的,总体上我觉得双方的协同效应已经体现出较强优势。因为,今天参加电话会议的投资者,可能大部分对公司比较熟悉,我就说几个大家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
(1)、中美贸易战对公司海外业务影响不大
第一个,应该说中美贸易战这一块对宇视或者整个千方的业绩影响不大,我们整个海外销售占比相对比较小,分布在 120 多个国家地区,美国占比更小,不到 1%;第二,从目前看起来,我们的海外销售依然保持非常强劲的增长,仍然保持接近翻倍的速度在增长。所以,我认为中美贸易战对我们的业绩基本没有影响。
(2)、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们整个安防产业这块业绩,宇视科技作为国内视频监控行业的前三名。在最新出版的 IHS 报告中,宇视科技全球排名上升一位,达到了全球第六位,这也体现了
宇视科技在整个安防行业的龙头地位。另外一方面,从我们去年加大市场渠道的开拓,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表现得非常好。特别是宇视与千方的业务协同上,体现在“雪亮工程”的安防订单上,我们已经取得近 5 个亿的“雪亮工程”和“平安城市”订单,双方协同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宇视科技作为安防行业龙头,它虽然比海康、大华体量小,但是依然跑得很快,这个速度大家可以进一步观察。
(3)、智能交通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千方科技的智慧交通这个产业,应该说智慧交通产业到现在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16 年,交通部等几个部委年发布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地交通拥堵已经是影响社会满意度的重大因素,各地政府对如何提高交通使用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017 年,千方科技战略性地成立城市交通板块以来,我们今年也是取得了比较好的一个开端,应该说在智慧交通领域,千方科技是唯一的横跨交委、交警、城外、城内、地铁、民航等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然后,我们在缓解交通拥堵解决方案方面,拥有全国 150 多个省市的动态交通数据,使得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备非常良好的先发优势。目前,我们也提出“智慧交通 2.0”和“交通类脑”的概念,相信我们后续也将有一些标志性工程逐渐落地。
截止到目前,今年上半年智慧交通板块新增订单已经达到 15亿左右,达到了历史最好的一个水平。所以,今年千方在智慧交通领域的进展,应该是比大家想象的要好得多,我们已经公告中报业绩区间为 2.7~3.0 亿,整个公司管理层对全年业务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觉得千方是一个完全被低估错杀的优质股。
(4)、未来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将从“土建”向“信息化”转移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交通和安防行业增长的可持续性,我想告诉大家千方科技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拥有近二十载的累积,宇视科技从华三开始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在智慧交通和安防行业我们拥有众多粘性较高的客户,所以千方科技业绩的可持续增长是存在的。一个简单逻辑就是说,目前我们面对的交通行业也好,安防行业也好,在未来它是一个可持续的行业,也是个大行业。我们整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原来更多的投资是聚焦在“土建”上,未来必然会聚焦在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建设上,这一块是我们未来巨大的一个市场机遇,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结构问题,所以我们对千方的未来的业绩非常看好。
2、整个安防行业其实现在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雪亮工程,那么雪亮工程这一块其实市场是有分歧的一个观点,一方面是认为“雪亮工程”整个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另一方面现在整个
地方财政比较吃紧,那么“雪亮工程”的这个资金能不能跟上?以及这个持续性到底怎么样?
答:第一个我们可以看政府开支,我一直说政府开支其实有偏硬的,有偏软的。“雪亮工程”作为它是一个公共安全工程,是从中央自上而下要求建设的公共项目,是一个相对刚性的需求。在很多地方我们也看到各地都有落实“雪亮工程”的时间表。确实地方财政存在去杠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城市智能交通还是安防领域,总体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偏重技术和信息化投入的开支,从目前看起来“雪亮工程”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第二个方面,我还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对于现金流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我们不会为了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对于现金流比较差的项目相对比较谨慎。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或者其他风险偏好较高的企业也开始关注现金流的情况,这样使得这些企业和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这对我们而言反而是个有利的优势。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对我们整个市场也好,对我们公司也好,其实更多是一个好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想讲的是宇视与千方的协同效应。一个“雪亮工程”通常产品销售只占工程总价 10-20%左右,通过我们千方的加入,利用千方的市场优势,结合宇视的产品优势,同一个安防订单我们可以获得工程项目和产品的收入,所以我们认
为这块是一个非常大的新增点。我们也在公司层面专门设立了“雪亮工程”小组,未来逐步会加大这块的投入。
3、整个“雪亮工程”其实参与者也很多,包括像 BAT 互联网巨头也都在参与这一块,那么竞争格局是不是变得更加恶化了?我们未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可不可能跟这些巨头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合作?
答:我觉得应该这样说,我们与互联网巨头应该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我们在产品端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企业更具优势,在“雪亮工程”集成资质和项目实施更具优势,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具备传输通道的优势,阿里和华为拥有云端服务的优势,我想每个人能够拿出东西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千方科技在安防行业拥有有特殊的地位,我们具备产品、集成和工程实施等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这个不是说这他们愿意做的,或者他们想做就能做。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多是合作和一定程度竞争的合作关系。
4、如果我们看的更长期一点,比如说看未来 3 到 5 年,公司对整个上市公司的一个业绩的一个预期大概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持续性会怎么样?
答:对未来三年,我们可能是比现在更为乐观。因为我们看到两个趋势:
(1)一个趋势就是在“智慧交通”领域,大家现在忽略了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现在交通领域的管理的和投入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说不单单是修路为主,修路永远赶不上买车,未来更多是在如何用好现有道路资源,如何更好的服务大家。这里是靠技术的投入,就是 IT 的投入。
从技术发展现在的水平来看,现在随着大数据和感知设备的应用,还有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应该说现在对于利用大数据来解决这个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可能。中国现在把城市交通的治理、改善交通事业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块不是一年两年的一个项目,主要是一个持续 5 到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项目。同样,对于我们的交通工具来说,未来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的智能网联汽车会有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对交通设施或者交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们认为对智慧交通的需求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而这些客户也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依然在我们现有的这些客户的范围之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交通智慧交通这块也会产生新模式,包括智慧交通是否靠政府投入,还是外包给第三方机构,这些都很可能会产生各种模式的变化。所以,我们去年 3 月份再一次做智慧交通,就是因为我看到这样的机会,看到这样的市场和未来进行的高度的一个机会。
(2)、第二个视频监控这块。视频监控它本质就是一个视觉
识别技术,而视觉识别技术会随着高分辨率和智能化,未来的应用面会进一步被打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随着智能化和视觉能力的提高,我们业务可以覆盖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智能制造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巨大的空间。所以,如果今年要回答大家的利润增长,我可能还会需要订单来考虑,但是如果说让我回答未来 3 到 5 年增长,我觉得我们对未来发展是非常乐观的。
5、能不能稍微展开讲讲智能驾驶这块业务,未来公司整个无人驾驶的发展和想法?
答:无人驾驶准确来说叫智能网联汽车。他包括两方面:一个智能化,一个网联化。千方在交通的领域,我们最强的是在我们路上面,也就说我们对交通管控、交通管理组织这块多年的积累。所以,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从这个点去切入整个产业。千方科技主导建设了北京第一个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北京海淀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北京地区上路测试的第一张牌照也是我们这个测试中心颁发出去的。应该说我们的智能交通管理是站在技术最前沿,我们也希望随着这个智慧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我们能够从这个点上保持跟技术的同步。第二个,我们作为国家这个车联网标准组的成员之一,目前对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我也是站在技术前沿和产
业前沿,拿这个角度作为切入,随着未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就会有更大的投入。
6、在安防领域,很多企业在 AI 这块的布局和投入都很大,比如说芯片和算法这些环节。从我们公司的层面,对 AI 芯片和算法布局是怎么考虑的,后续有没有什么规划之类的?
答: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在安防这块,也包括我们的交通,所以人工智能技术是作为我们千方的一个战略性投入。目前,千方科技(含宇视)人工智能团队大概有 200 人,包括我们算法的一个团队,在去年宇视科技已经推出了人工智能的全系列视频监控产品,下一步我们智能交通行业也会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管控系统。所以,第一个要讲的是无论交通还是安防行业,人工智能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个要讲就是,我们下一步会在算法和芯片领域有更多的投入,我们会在未来产业落地上面加大投入。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没有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