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卫宁健康 (300253) 2018-06-18
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靳茂先生介绍公司与蚂蚁金服及其关联方上海云鑫的合作情况
(1)股权转让协议
2018年6月15日,公司股东周炜、王英、刘宁与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分别将自身持有的部分公司无限售流通股转让给上海云鑫,分别转让比例为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77%、1.88%及1.40%,合计转让81,696,90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5.05%。本次股份协议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周炜、王英夫妇,加上其一致行动人周成三人合计持有公司20.15%股份。每股转让价格为12.95元,交易价款10.58亿元,分两期支付,首期30%,后70%在所有标的股份过户登记完成后支付。
(2)增资卫宁互联网
2018年6月15日,卫宁健康、卫宁互联网、周炜、王英、刘宁与上海云鑫签署了《增资协议》,上海云鑫拟出资人民币1.93亿元对卫宁互联网单方面增资,其中人民币0.86亿元作为增资额计入卫宁互联网的注册资本,剩余部分人民币1.07亿元作为增资的溢价计入卫宁互联网的资本公积。本次交易后,卫宁健康持有70%股权,云鑫持有30%股权,卫宁互联网的注册资本由20,000万元变更为28,571.4286万元。设立董事会,由三名董事组成,上海云鑫有权提名一名,卫宁健康有权提名2名。
卫宁互联网作为公司“4+1”战略“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的平台和孵化器,通过自身发展、股权投资等灵活的机制和方式,推动公司“互联网+”模式下的医疗健康云服务等创新业务的发展,整合4朵云间业务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实现4朵云间业务联动、协同以及输出。截至2017年底,卫宁互联网旗下布局医疗机构及医联体的“纳里健康”云平台业务覆盖至全国24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对接医疗机构超过1,500家,连接20多万名医生和350多万名患者,服务患者超1,000万人次。布局基层卫生服务的“身边医生”已在上海、深圳、北京、江苏、武汉、南宁等地覆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200家,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医院、医生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产品。“互联网+支付”业务,自2017年投入运营后,已在上海、贵州、安徽、江苏、重庆、广西、四川、广东、湖北、天津等地600多家医疗机构投放支付设备9,000多台,交易金额29亿元,交易笔数超过1,800万笔。
上海云鑫入股卫宁互联网,旨在各方愿以卫宁互联网为合作载体,共同投入资源,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相关业务及其衍生业务。卫宁健康积极布局健康服务全产业链,致力于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本次通过资本+业务层面形成深度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卫宁互联网相关业务的市场拓展,有利于卫宁健康快速提升“4+1”战略的推进速度。
(3)框架合作协议
2018年6月15日,卫宁健康、蚂蚁金服及上海云鑫共同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
合作目标:依托蚂蚁金服、上海云鑫及其各自关联方领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移动支付等技术能力,以及公司和卫宁互联网在医疗信息化等优势业务、产品、技术和资源,通过结合各方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实现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
各方将以共同建设领先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为核心,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开展建立合作,具体内容如下:
①结合蚂蚁金服、上海云鑫及其各自关联方在区块链、金融云、信用认证、智能客服等各项能力,与公司和卫宁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相关业务能力互补,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运营业务的结合、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系统。
②各方基于各自平台和业务的优势,试点医疗支付和支付宝的应用融合,充分利用支付宝领先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经验技术及用户实名认证能力,开展医疗费用支付等合作,方便百姓处理医疗费用相关业务、缓解人工窗口服务压力、方便百姓在医院等场景进行医疗支付。
合作方式:蚂蚁金服、上海云鑫及其各自关联方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媒体资源,为业务合作提供平台、技术、运营体系、支付体系等支持。公司和卫宁互联网结合其在健康医疗领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累,为业务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应用建设等项目综合服务。
公司董事长周炜先生介绍公司整体战略推进情况
1、2016年,公司将战略规划正式调整为双轮驱动,一轮是传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另一轮是依托传统业务开展的创新业务,推出的4+1战略,即云医、云康、云险、云药+创新服务平台,由卫宁互联网为主来负责创新业务的发展。
2、卫宁互联网主要以云医为主,然后借助平台与云药、云险、云康形成联动。卫宁互联网旗下纳里健康云平台主要自2016年推出,2017年就达到了一定的用户群,可以做多方联动,既能做医联体内部的联动也可以做医联体内部每家医院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业务,同时向下延伸可以覆盖到社区。
3、今年4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给予方向性肯定,医疗市场的互联网热情被激发,很多医院也看好互联网业务,公司各项业务的推动非常顺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上周达成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合作,一个是股权层面的合作,通过对上市公司、卫宁互联网的战略参股完成,第二个是业务层面的深度合作,卫宁在平台上通过公司的医院B端,获取医生资源再服务于C端,从而通过云医、云药、云险提供服务,蚂蚁金服可以在技术上帮公司把技术做得更好更完善,另外也有C端的强大资源,一个从B端走向C端,一个从C端影响B端,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合作。
4、传统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HIMSS评级和电子病历等级评测,推动了传统业务的发展,本次引进蚂蚁金服及其关联方可以加速公司的发展。
Q&A环节
Q:互联网医疗国家推进对于病人的数据和隐私使用上会有什么规范性文件?
A:今年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文件,把互联网医疗提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还有很多相关配套落地文件需要细化。新组建的国家卫健委召开发布会,发布会上也做了具体安排,但是之前预计5月底前出台相关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有所滞后。预计医疗数据的确权问题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不久会一起出台。
Q:中国人寿参股的子公司卫宁科技情况?
A:卫宁科技是2016年4月份引入了中国人寿作为战略股东,希望借助中国人寿在中国商保领域的龙头地位,推动公司相关业务发展。但可能由于中国人寿的战略部署原因,相关业务的推进慢于预期,导致卫宁科技的经营情况反映到报表上不太理想,2016、2017年都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亏损了5,000万左右,由于上市公司持股50%,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报表影响也比较大。根据2018年最新经营情况来看,业务推动和项目结算等都有所进展,乐观估计,全年会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
Q:与蚂蚁金服签的合作协议提到医疗支付,有没有敲定具体的商业模式以及其他合作内容?
A:本次签订的是框架合作协议,后续如果达成具体的商业合同,公司会根据交易金额规模大小提交给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进行审批,并按相关要求进行披露。
Q:2015年和阿里健康签订了3+3的合作,怎么协调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否还和阿里健康保持合作?
A:卫宁互联网主要是做云医院和创新服务平台。而公司与阿里健康做的是药品和药品相关的业务,公司当时和阿里健康的合作是把医院数据和处方与阿里健康合作,实现药品销售和配送,因此这两次合作并不冲突。
Q:蚂蚁金服此前还与其他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卫宁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A:根据公开信息,蚂蚁金服此前还和创业软件、易联众等上市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说明医疗互联网大方向上可以跟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动,但这两家的合作只是战略框架合作,并没有资本层面的合作,而我们认为资本层面的合作会相对紧密。我们通过医院来黏住医生,再通过医生来服务C端,从而产生药品服务、保险服务等多种服务。蚂蚁在C端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可以很好地拓展互联网医疗业务。我们认为我们和蚂蚁的合作更加紧密。
Q:公司2014年就开始做互联网医疗,预计出台政策的力度是怎么样的?比如说收入盈利模式中处方流转和电子病历的分享?
A:公司很多收入模式已经走出来了,很多模式可以变现,国务院常务会议鼓励医院的处方流转到市场上,市场也出现了收入模式。医疗协同平台,远程会诊和联合门诊等医保已经确认可以实现付费。第三方协作服务平台也有变现渠道,相信会有很多细则出台。公司完全可以按照设想的来完成双轮驱动,公司要做的就是快速推进,政策会加速公司的业务推进。公司的目标是实现双轮驱动的两个板块同步发展。
Q:如果公司几个旗下的互联网公司独立上市后,会不会对公司的权利进行稀释,使得公司权益缩水?
A:云医和+1平台是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其他云业务,公司自己有能力做的会自己做,自己能力欠缺的会选择和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合作,有主有次来推进公司云业务的发展。未来可能有些会独立上市,有些可能会在做大之后再注入上市公司,把卫宁健康做大。
Q:蚂蚁金服未来是否会和其他医疗信息化公司产生资本层面合作?
A:我们无法代替蚂蚁金服进行回答。资本合作层面,蚂蚁金服未来会不会和其他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合作,请大家拭目以待,我们没有权利回答。
Q:处方流转出去后才能报医保和社保,是需要医保和社保最终认可就可以还是医院发出去就可以?
A:目前,医保的脱卡支付决定了处方流转的范围有多广,我们讲的处方流转更多的是基于非医保病人的处方流转。医保的脱卡支付做成和大量使用了,处方流转就可以大范围流转。医保在有些省份已经开始行动了。另外处方流转只是互联网医疗的收入之一,还会有很多别的盈利方式。
Q:云医和+1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业务,现在的人才的人员数量和未来2-3年的人才数量计划?
A:云医主要是由控股的纳里健康来部署的,大概三四百人的独立配置。卫宁互联网主要牵头做方案,然后推动+1平台和卫宁付的平台通过各省市的营销中心来落地完成。未来卫宁互联网将要配备自己的销售和实施服务机构,短期是与集团层面合作+提升的战略,长期还是要形成能独立布局和实施的独立公司。
Q:蚂蚁金服那边的医疗线是怎样的?大概是什么样的结构?目前和哪些部门进行了细节的合作?
A:业务的细节还在做交流,时机合适的话可能会和蚂蚁金服一起与大家公开交流。公司和蚂蚁金服可以在之前未涉及的医疗领域进行合作,形成互动。蚂蚁金服C端很强,在其他领域的优势解决方案可以嫁接到医疗行业和公司之上,实现共赢。蚂蚁内部的具体结构不是很清楚,但对医疗是非常重视的。
Q:卫宁健康和卫宁互联网在资本层面的布局,会如何分工协作?
A:卫宁健康在传统医疗和互联网医疗领域,都有关注投资机会,从此前的分工来说,传统业务由卫宁健康来做资本布局,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主要是由卫宁互联网来开展。传统业务是基础,有合适的标的还会做外延式的扩展。
Q:未来趋势,HIS这块比较小的客户是免费的,有些未来会上云,卫宁和蚂蚁合作之后,未来上云的话会不会有基础,有没有明确方向?
A:传统的HIS放到云端即SaaS,公司早在2010年就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合作,目前一直还有这个解决方案,但存在局限性,只能覆盖小的医疗卫生机构。比较大的如三甲医院放到云端还需要进行探索,很多大医院还不会放到云端,主要是业务复杂性限制了。我们把SaaS定位在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医患互动、第三方协作等,是基于HIS的延伸,收服务费的方式也在做。
Q:卫宁健康2019年创新业务情况
A:乐观地估计,互联网医疗业务会在政策落地后发生很大的变化,和蚂蚁金服的合作也会加速这个领域的发展,预计2019年底可以真正看到双轮驱动的落地,也就是说创新业务会形成一定的规模。
Q:创新业务的数据更新
A:我们会在2018年半年度报告中更新。
Q:传统业务包括电子病历和互联互通的评审,17年推动信息化投入蛮大的,那投入的周期可能是多长时间?能够支撑传统业务维持多长时间?
A:医疗信息化和其他行业信息化不同,政策、技术和管理需求的变化都会导致信息化的提升,例如美国医疗信息化40-50年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医疗互联网涉及面比较广,大概一个三级医院做全需要100多套子系统。有些因素来推动其加速发展,政策性因素比较大,比如互联网业务被国家认可来带动传统业务发展就是一种政策性的。此外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国内医疗信息系统单价和国外还有很大距离,同样的产品,国外可能是国内20-30倍,以后价格慢慢趋同后也会推动公司持续发展。最后,医疗信息化越来越复杂,预计市场会收敛到少数公司有能力去做,公司可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可观的。
Q:卫健委、医保局的成立,后续是否还有新的政策?
A:互联网+医疗健康,不仅是卫健委关注的,云险是保监会关注的,云药也涉及到其他部门,有很多的政策因素会涉及到4+1。我们认为各个部门都在想着怎样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如何形成三医联动提升工作效率。现在有些政策细则没有出来,不是说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变化,而是有些细则需要时间来调整和细化。从2013年开始,很多市场参与主体是自发地去尝试互联网医疗,而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范围和模式,因此后期有一些公司的模式走得有偏差,所以出现了2017年对于互联网医院的一刀切收紧。但改革是不会回头的,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是把发展互联网医疗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目前政策推出比较慢主要是和医疗的行业特性有关,政策的严谨性、可操作性方面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后期可以预期可操作性的政策对于整个行业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大方向上可以有所预判。
Q:公司目前HIS、CIS的细分情况
A:上市前做出比较细分的产品分类,是由于IPO的要求,实际上操作必要性不强。另外行业上的变化可以看到医院目前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单独型的项目越来越少,混合型的项目越来越多,很难拆分。我们现在内部产品团队上主要分两块,一块是院内的信息化,另一块是区域公共卫生的。所有的医疗信息化模块都是可以柔性产品化的,并不是CIS就只能走项目化方式,而且HIS和CIS系统界限也日益模糊,HIS系统里包含了很多偏临床的应用,现在行业里不同公司的口径是不一样的,比如电子病历我们是归到了HIS的范畴,有些公司是作为CIS应用。从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来看,偏临床的需求更旺盛,而欠发达地区对HIS的需求也比较多。对于公司而言,由于我们并不是一个区域型或者某些细分产品公司,而是做全国市场的,我们目前的用户已经覆盖30多个省市自治区,总体来说增长都很快。
Q:东华和腾讯提出免费推云HIS会不会对公司软件业务造成影响?
A:不会的,东华和腾讯要推云HIS业务,即生产系统的SaaS服务,公司也有类似的解决方案,但是归在传统业务中,我们认为这对公司整体收入只是点缀和补充。公司旗下纳里健康推出的云医则是叠加在HIS之上的,能够连接多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联网化,但和云HIS不是一回事。在我们的实践中,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云HIS,但是二级及以上医院业务系统很复杂,大规模使用云HIS几乎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