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深圳华强 (000062) 2018-07-19
1、公司战略执行情况
公司自2014年年底确定并于2015年开始执行新战略以来,基于对行业的理解,组建了优秀的、富有经验的并购团队,对并购标的优中选优,通过收购湘海电子、鹏源电子、淇诺科技、芯斐电子以及增资控股香港庆瓷等优秀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不断整合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截止目前,已经并购的企业进入公司平台后都体现出很好的业绩成长性和协同效应,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82.98亿元,同比增长49.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2亿元。根据国际电子商情报道,2016、2017年公司在中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中按营业收入排名分别为第八和第四。
2、公司组建华强半导体集团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子产业链上游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电容、电阻、电感等)设计、制造业以及下游终端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内电子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综合服务的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也获得较快发展,且行业集中度开始进入显著提升的阶段,预计国内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行业可能复制国际巨头企业如艾睿、安富利、大联大等的发展路径,最终出现龙头企业。
在上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自2015年开始沿着电子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通过收购湘海电子、鹏源电子、淇诺科技、芯斐电子以及增资控股香港庆瓷等优秀的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不断整合国内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并初步完成了上游的被动元器件代理+主动元器件代理、国外产线代理+国内产线代理,以及下游的不同应用领域(如手机、电力电子、新能源、安防、汽车电子等)代理的较为完整的、互补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平台布局。在公司外延并购和内生增长双重推动下,公司的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进入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商第一梯队。
为顺应公司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发展需要,将其做大做强,扩大公司在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行业的领先优势,将公司打造成为国内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拟对公司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进行进一步的、全方位的深度整合。为此,公司正组建华强半导体集团作为整合平台,聚合公司旗下各授权分销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力量,增强公司在开拓新的产线和客户时的谈判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并在强化各分销企业各自品牌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统一的“华强半导体(英文NeuSemi)”的品牌形象,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华强半导体集团组建完成后,将立足半导体等电子元器件的线下交易、技术、资金、仓储、物流等,通过统一对外运营管理平台、搭建业务财务一体化的IT信息系统、统一仓储物流系统、加强财务和融资等后台支撑职能、整合和全面提升FAE技术服务体系、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措施,突出和持续提升公司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引入上游具有市场前景的产线,开拓下游重要产业市场、重点客户,并购分销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优质标的,促进公司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业务在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
3、公司的资金来源
截至目前,公司除了自有资金,其余资金均来源于银行授信。基于公司优良的资产,公司获取银行授信的成本较低。公司的华强电子世界、物业经营等重资产业务经营稳定,是公司其他增速快的业务的发动机,是公司其他业务能获得较低利率的银行授信的基础。
4、MLCC技术和产能分布情况
MLCC的技术和产能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大陆厂商主要生产大尺寸、低电容值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日系厂商主要生产小尺寸、高电容值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同样尺寸的产品,日系厂商生产的产品的电容值比大陆厂商高很多,台系厂商位于二者之间。
5、MLCC涨价的根本原因
自2017年开始持续至今的MLCC涨价,涨价原因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同尺寸的MLCC产品,日系厂商原本生产的电容值已经领先于台系厂商和大陆厂商,自2016年底开始日系厂商的产品往更小尺寸、更高电容值发展,导致日系厂商2016年底之前生产的产品领域至日系厂商2016年底开始生产的产品领域之间出现结构性缺货,情绪蔓延至台湾和大陆厂商生产的产品领域。
6、MLCC价格变动对公司的影响
在MLCC的缺货潮中,公司承担了稳定、可持续的大型分销商角色,平滑供应链上下游冲击,并依据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研究等能力,做出前瞻性的预判,引导客户根据不同元器件的供应、需求变化对采购、库存等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公司作为有实力的大型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依靠自身在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不断强化的竞争力,在采购、库存、物流、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长久、有效地保障了客户供应链和生产的安全和稳定,大大增强了客户的粘性,巩固和强化了公司作为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龙头的市场地位。公司并不从事短期“炒货”之类伤害客户关系和渠道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