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润和软件 (300339) 2018-09-26
一、总体情况概述
1、关于限售股解禁的情况说明:
本周解禁的股票主要是15年公司向联创智融原股东发行股份购买联创智融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整体解禁股份数量约1.16亿股。宁波宏创总体持有约9,625万股,本次解禁70%,即约6,700万股。公司前期已经在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公告了宁波宏创承诺一年内不在二级市场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减持股票的公告,宁波宏创的承诺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公司价值认可,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减少二级市场的波动等综合因素自愿作出的。
除宁波宏创以外,其余四名投资者西藏瑞华、南京泰瑞、曹荣、黄学军等人通过15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获得的公司股份约4,900万股,上述特定股东的减持亦适用减持新规。举例来说:(1)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连续任意九十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总股份的1%,且在解限后12个月内减持股份数量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的50%;(2)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西藏瑞华、南京泰瑞、曹荣、黄学军持有的该部分股票连续任意九十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总股份的2%,且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其受让的股份。总体来说,这次解禁对二级市场冲击较小。
2、公司的主要业务战略及实施进展:
金融科技业务:本质上是企业科技化,提高人均附加值。我们与蚂蚁金服合作的定位是给中小银行科技赋能,帮助中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业务模式的环境下提高竞争力。公司与蚂蚁金服在三个方面开展合作,第一个层面,基于公司覆盖全国的专业交付能力,将蚂蚁金服多年积累的技术堆栈产品,包括分布式技术架构、移动运营技术架构、大数据技术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金融风控平台、生物识别技术等金融级技术产品,面向金融科技市场提供上述产品及产品实施服务;第二个层面,基于公司在国内商业银行解决方案领域多年累积的经验及对金融IT应用的深刻洞察,结合蚂蚁金服领先的技术架构、互联网金融科技及运营能力,共同研发“新一代分布式金融核心系统”,共同打造融移动银行、智慧银行、数字银行为一体的金融科技运营平台,推动公司在该业务领域从项目服务向科技运营服务的转型升级;第三个层面,基于公司开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蚂蚁金服的互联网运营能力,面向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平台,帮助中小商业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及个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服务业务,推动公司金融科技运营服务业务的突破。
当前各项合作进展顺利。公司与蚂蚁金服联合研发的“新一代分布式金融核心系统”,当前的团队规模近200人,整体研发进度符合预期,已有部分功能的演示已经出来,预计12月份将完成第一个版本的研发,公司和蚂蚁金服计划在12月份针对新一代分布式互联网核心产品做产品发布会。
公司金融科技运营服务,现阶段主要是基于公司开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服务业务,当前业务进展顺利,已有落地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并在几个省的多家客户进入实施阶段,完成实施后即转入运营阶段。
非金融业务:非金融板块主要战略调整方向是面向芯片和物联网,当前公司已经推出了系列面向行业应用的标准开发板,推广到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厂商,各解决方案厂商可以进行基于公司开发板的物联网产品研发;同时公司也基于原有业务基础,与有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发展能力的客户进行合作,在智能电网、智能零售等方向上已有初步意向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未来合作协议的落地,公司将会启动与合作伙伴在具体物联网方向的物联网应用产品研发。
二、问答环节:
1、问:公司与蚂蚁合作后,金融科技服务交付的方式、收费模式会产生何种变化?
答:双方会在银行领域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拓展。双方的合作是有深度的嵌入式的合作,是双方技术和应用体系的融合,润和软件在银行金融多年的精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蚂蚁的更多强项在技术堆栈、互联网金融运营能力,包括底层架构和上层应用级技术,二者的融合能为银行提供端到端的交付级解决方案。公司将向中小城商行和农商行输出蚂蚁金服的底层技术,这类业务的收入模式主要为产品销售及产品实施服务。
双方联合研发的“新一代分布式金融核心系统”投向市场后,以润和向中小商业银行签约为主,主要服务模式为基于该产品的解决方案服务,在收费模式上会开拓基于该产品科技运营服务的收费方式的创新;现阶段基于公司研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服务业务,已经采用科技运营服务的模式收费,收费按平台服务的交易流量收费。
2、问:和银行、蚂蚁合作的系统如果直接迁移到其他银行,是否有法律风险?
答:在公司和蚂蚁金服的合作下,公司将面向中小商业银行建设基于私有云平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均属于蚂蚁授权、公司自有知识产权或双方共有知识产权。不存在知识产权及法律风险。
3、问:控股股东的可交债情况如何?
答:可交债是大股东融资工具,目前可交债在换股期,初始换股价格相对现股价较高,各方均有较为充分的沟通,目前未发生换股的情形。
4、问:公司的金融IT业务在行业地位是怎样的?行业竞争格局,尤其是和蚂蚁金服合作开发了新一代的分布式核心系统,这一块未来几年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收入规模?
答:据IDC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公司在中国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8,其中在业务类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4,并在核心业务解决方案子市场排名第2,市场占有率达5.7%,公司已经在金融科技服务业务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金融科技业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通过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推出融移动银行、智慧银行、数字银行为一体的金融科技运营平台,该平台产品的成功研发将在业内具备一定的领先性,且产品的业务场景功能是公司多年金融解决方案的积累和沉淀,而在数据服务、数据运营、互联网运营及分布式、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是蚂蚁金服多年商业运营的积累,该产品的推出将会加强公司在金融科技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会带来金融科技服务业务的增长;同时,基于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服务业务,随着平台的流量的快速增长该业务的运营收入规模也会快速增长。
5、问:公司与浦发银行有战略合作联盟,之前与南京银行的合作联盟,在银行的合作联盟中,我们公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金融科技产业要走出来,需要领头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联合运作并推广,如:南京银行发起的鑫合联盟,有100多家企业单位,会将银行的最佳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实践进行跨行交流及推广,这样可以缩短联盟内银行金融科技的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浦发银行的联盟是组织国内最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与浦发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一起绑定,为浦发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问:以往前5大客户,都是8-9千万的规模,去年的客户是1.3亿的规模,在客户群体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公司当前金融科技业务以及芯片物联网业务的客户,大多集中在业务领先的企业级客户群体,前五大客户中大多是公司的持续服务的客户,随着客户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及公司服务能力的提升,会有一些正常的年度投入波动或公司在单一客户信息技术服务年度占比波动,整体来说公司业务客户群体规模及数量近几年均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
7、问:以前给银行做大多数是按人头来收费,目前有多少净值是按项目走的,有多少是按产品与平台级的?产品化率是怎样的?
答:中国的软件产业不同于美国,现阶段更多是以软件工程服务为主,产品为辅。近几年公司一直持续增加产品的研发投入,目的就是逐步推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如公司的分布式核心、大零售等产品,并随着与蚂蚁金服联合研发产品的推出,未来公司会不断完善面向银行科技产品的宽度与深度,不断提升相应平台的产品化程度,使得公司从依赖于人员规模增长发展模式成为依赖于金融科技技术产品发展的业务模式。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严格按照《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未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