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卫宁健康 (300253) 2018-10-30
一、公司基本情况
从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主要指标来看,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4.19%,净利润同比增长44.12%,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4.32%。公司在延续一季度、半年度增长的基础上,三季度体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医疗健康信息化保持高景气度,公司订单也相应快速增长,创新业务在快速推进中,公司外围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开展业务;
关于应收账款,今年公司内部继续加大收款力度,三季报的应收账款金额有所上升,但增速(27.11%)比收入增速(34.19%)要低,收款增速超过50%,高于收入增速;
今年7月以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10多项重大政策,公司作为医疗信息化的领头企业,随着政策的逐步深入,对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我们认为政策的效果会延续较长时间,为后续发展奠定较好的政策环境。总体上三季度经营情况良好,与年初、中报时的判断基本保持一致,公司的发展处于良性状态,呈现逐季提升的趋势。
二、传统业务、创新业务推进情况
传统业务方面,国家卫健委的一些政策,如电子病历等级评测、互联互通等对公司业务需求有积极影响,公司的订单、利润水平,在未来2-3年有望维持原有增速(不排除更高);
创新业务方面,现阶段核心是互联网医院,政府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公司认为创新业务对传统业务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需要信息系统支撑便民服务、支付创新,所以对传统业务有推动。另外,政策明确了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成为互联网医院运营的前提条件,目前各地政府和医院都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公司认为互联网医院的运行相较原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会更体系化,而且一旦启动,会对卫宁的云药、云险、云康等业务都能形成较好促进作用。近两个月各省可能都会推出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公司也在积极参与。
三、Q&A
Q:公司订单的增长情况如何?未来的预期与展望如何?
A:这个问题可以从双轮驱动的角度来阐述:
1)传统医疗信息化方面:今年8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政策,对传统业务的推进和保障起到很大的作用,通知明确提出三级医院要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分级评级,2019年达到3级水平、2020年实现4级应用水平。这份文件至少为公司2019、20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很强的基础,卫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传统的医疗信息化领域形成了领先的优势,这个优势会日益突出,因为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2019、2020年,仅仅是这方面的需求,就会给公司收入增长带来比较好的拉动;
2)创新业务方面:今年以来应该是政策暖风频吹,如近日刚刚发布的互联网支付政策,对卫宁的支付业务就会产生很好的拉动作用;另外,9月14日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对公司也是非常的利好。公司的纳里健康正在按照政策的要求进行准备,比如,纳里健康和浙江邵逸夫医院正在合作申报互联网医院,其他医院也在密切合作,快速推进相关工作。
Q:公司在手订单情况和订单增速如何?
A:从公开渠道找到的外部数据与公司内部报表数据可能有一定差异,一方面原因是卫宁老客户占比较高,一般情况下老客户会贡献约70%以上的收入,这部分客户的招投标方式和新客户不完全相同,比如很多项目并不是公开招投标。另外,即使是公开招投标,一些甲方单位基于种种考虑,可能也不愿意公开中标金额,只公布中标单位,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招投标网站上的数据和公司实际订单金额有较大差异。公司今年以来订单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Q:创新业务体量与规模如何?
A:创新业务对整体收入规模影响不大,三季报时,纳里健康和卫宁互联网的收入规模依然较小但增速较快,今年1-9月两家公司收入合计约为3,300万(+230%),其中平台建设类收入约1,400万(+150%),平台运营类收入约1,900万(+330%),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纳里健康平台运营类收入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半年度时纳里健康增长超过140%,三季报增长超过180%;卫宁互联网平台运营类收入半年度增长超过600%,三季报增长超过500%,增速略有下滑,主要是蚂蚁金服内部政策调整,导致暂时有一定波动,但后续会朝着卫宁互联网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目前只是阶段性影响。
Q:创新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预期如何?
A:今年希望把创新业务的模式稳固下来,不再是纯投入的阶段,今年创新业务整体目标是实现盈亏平衡,截止到三季度与目标还有点距离,前三季度创新业务合计仍处于亏损,但不同业务板块不一样,比如云药,三季度的亏损仅有300多万,全年有望扭亏或者实现盈利;纳里健康和卫宁互联网合计仍是亏损,但亏损在可控的范围内;亏损比较大的依然是卫宁科技,一家的亏损额就接近4,000万,不过随着部分业务结算的落实,预计全年亏损会收窄。
Q:开发支出仍在增加,从开发支出到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周期是多久?资本化比例未来如何变化?
A:今年1-9月,研发总支出增长15%,其中资本化约占5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公司在研发投入后,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投入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资本化处理,目前资本化占比在逐步下降;一般研发周期是2-3年,目前在研发的项目,预计从2019年开始批量销售,到时会转入无形资产。未来根据在研项目的开发进度,资本化比例会有波动,但预计大的趋势是下降。
Q:存货的大幅增长原因的什么?软硬件业务的比例如何?
A:公司硬件主要是配合软件做系统集成,不存在囤货来做销售的方式。硬件一般按项目合同来订货,存货数量上升和验收周期有关,比如施工实施阶段还没有验收,这个时候体现为存货,随着年底项目的验收,存货会明显下降。卫宁的收入结构相对稳定,软件加技术服务约占3/4,配套硬件约占1/4。
Q:全年看账龄是否会有所优化?医院和政府的支付能力问题
A:公司一直都非常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已逐步好转,三季报已经体现了这一点,通常年底是收回现金的高峰,目前我们已在花很大的精力推进。公司的收入来源以医院居多,政府占比不高,政府的项目周期较长、但政府项目的回款可能会好一些。
Q:人员增长与投入目标如何?
A:不会有突变,产品化模式的公司在研发上会有持续的投入才能保证产品领先,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品化路线,而在新的政策推动下,会产生新的需求。公司确实有各个专业的招聘需求,尤其是创新业务发展非常迅猛,因此对人员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但是应该不会有突变式的变化。
Q:云医覆盖医院的数量变化情况?
A:云医覆盖医院数每个月都在增长,最新的数据应该是1,900多家。
Q:互联网医院的具体落地与扩展规划情况?
A:当前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在搭建过程中,因此互联网医院现在还没正式开始运营,公司现在和多家医院签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合作框架,不仅是卫宁的HIS客户,非卫宁体系的医院也在合作。现在市场上能拿出完整方案的厂商也不多。
Q:友商采取以城市或者区域为主体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卫宁如何看待这种模式?
A:卫宁也有这样的模式,只是部分项目目前处于前期的运作过程中,区域性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有意义的,但是和互联网医院相比还是有区别,比如医院便民服务,如预约挂号、检查报告,很多区域性的业务是提供这样的浅层服务,互联网医院会有医生介入,如开具处方、医患互动,前面一种是单向的,而互联网医院是更深层次的互动式的服务,公司认为深层次的服务要一家一家医院去落地;
公司也在做区域的便民服务,但是更关注互联网医院的深层次的服务落地,这才是老百姓的刚需,也是卫宁最擅长和重视的。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一旦搭建,各个医院就可以开展相关服务了。
Q:各个省的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监管主体?
A:各地卫健委是建设和监管的主体,原先线下的医疗行为,卫健委就有很完善的监管措施,线上医疗发展起来后,相信卫健委会与时俱进。
Q:和阿里的合作进度如何?
A:业务对接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过程中,比如推进支付宝在医疗场景的应用,商保的理赔平台和蚂蚁金服相关主体的对接,后续双方可能会在更大的范围里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Q:云鑫、支付宝、阿里健康是否是相对独立的体系?
A:云鑫和支付宝的关系比较清晰,云鑫是蚂蚁金服的资本运作平台,蚂蚁金服和阿里健康目前是平行关系。之前确实存在支付宝的医疗业务部门和阿里健康的业务部门同时在医院开展业务,但是未来可能会统一整合。
Q:政策方面,目前还有没有制约性的因素?
A:国家卫健委和其他部门今年以来出台了很多政策,目前从全国来看,医保还不能脱卡结算可能是其中比较大的制约,目前看病的主体还是医保病人,因此在医保方面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之前,对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会形成一定制约,但目前各地已经在做一些尝试了,相信国家医保局后续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时间上并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