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量子生物 (300149) 2018-11-30
1、公司非公开募投项目用于打造生产线,是否说明公司订单已经饱和?公司CMO产能的规模如何?扩张的核心瓶颈是什么?大分子CDMO和小分子CMO的规划产能什么时候可以释放?
目前大分子CMO业务扩张的主要瓶颈就是产能。目前公司大分子CMO产能集中在CMC工艺开发早期,位于张江高科的中试生产设施是450L+250L的发酵罐产能,我们的大分子CMO业务基数很小,但今年的增长趋势比较快。
我们规划了在江苏启东筹建了大分子CMO的产能,一切顺利的话2020年初开始形成可达临床III期及上市商业化的产能。
小分子CMO将建设新的商业化生产线,可将后期临床样品乃至商业化生产从现有的多功能中试车间转移出来,为其它研发项目腾挪出中试生产的空间。这对于小分子CMO的产品线布局合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司目前集中精力确保大分子CMO的产能建设进度,小分子CMO产能规划投产时间会较大分子CMO产能晚些。
2、临床前CRO订单执行完到确认收入需要多长时间?
要区分来看,一体化项目(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的话大概在一年半到两年。单业务领域的话从几天到两年的都有,主要由客户自己来控制整个进度。
3、和同行业领头羊起步时间差不多,但后面规模拉开差距的原因?
上海睿智早期存在单一客户依赖,在订单波动的时候,导致人员变动影响了公司的规模发展,目前有所调整,客户比例多元化,单一的第三方客户占比不超过10%;公司与领头羊差距比较大的是CMO规模上,公司正在积极布局,CMO市场蛋糕很大,公司有信心能分一杯羹。在生物类CRO技术实力上,我们认为公司的技术实力是行业数一数二的,可与领头羊是平起平坐的。
4、大股东之间的协同情况?
重组历时一年多时间,期间公司股价跌穿过发行换股价一定比例,但是双方并没有太多犹豫,主要是大股东之间对后续产业布局有高度共识,公司原有业务属于生物技术,也很看好生物医药的发展,公司布局的战略业务微生态医疗双方就非常看好。在CRO/CMO业务的发展策略上,大股东间在加快布局CMO与巩固生物类CRO业务优势的重要性认识上高度一致。
可以举个例子,按照并购重组的相关规定,本次投建的CMO/CRO产生的利润不能计入承诺业绩计算的,同时进行大额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上海睿智业绩承诺期的一些资金成本和运营压力,但股东们都克服困难来加大投入,这也反映了股东们坚定执行公司战略的决心。大股东之间已形成良好的默契和共识。
5、上海睿智增速低于行业增幅的原因?
公司注重收入的质量增长,没有过多强调规模效应,在人员队伍没有较大扩张的情况下,通过了调整收入结构,提高了高附加值收入的比例。当然,人才队伍扩展速度较慢是影响收入增速的一个因素,目前也在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比较注重CMO与生物类CRO的人才队伍与生产能力的建设,下一步也希望在这两类业务上发力,做大业务规模。
6、人均产出情况?
公司人均产出在行业排名靠前,仅落后药明康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