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爱尔眼科 (300015) 2019-05-21
1、公司业务增长趋势如何?白内障情况怎么样?
答:公司各项业务总体趋势良好,在全国各地的品牌优势日益明显,运营能力越来越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白内障的短期影响,充分显示了全眼科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势。 关于白内障业务,因部分省区医保控费,这些地区的白内障受到阶段性影响,对门诊量、手术量也造成一定影响。但全国多数地区正常,东方不亮西方亮。 针对这种情况,公司采取措施积极“切换频道”,逐步摆脱防盲为主的低端渠道,向高附加值的非球、多焦点等中高端白内障升级,目前渠道来源和结构转型均取得一定成效。在渠道方面,由社区筛查逐渐转化为会员互动、已术患者带动和眼科健康教育活动,口碑到院率显著提高。在结构转换方面,通过“焕晶”服务品牌化,更多患者选择高技术、高标准、系列化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视觉质量效果非常明显,满足了医疗消费升级的需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毕竟白内障是刚需,中国老龄化加剧,具有更强消费能力、对视觉质量要求更高的50后、60后人群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目前很多白内障手术只是延迟,终究不会缺席。 从医改思路和带量采购的方向看,医保费用总额实际上逐年增长,支出结构的“腾笼换鸟”将提高诊疗和手术的价格,使以手术为主的眼科行业总体受益。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任何挑战都是机遇,白内障短时的影响未必是坏事,将推动行业洗牌,促进服务升级。一些过度依赖白内障的独轮车式的眼科医院将萎缩,公司学科发展全面、收入结构多元、医疗实力雄厚,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的优秀医生向爱尔流动,一大批全国眼科委员、省区主任委员、著名专家加盟爱尔,爱尔的吸粉率显著提高。 所以,白内障业务进入了比实力、比耐力、比转型、比技术的新阶段,这个阶段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风雨过后是晴天,竞争促进上台阶。爱尔体系已拥有4400多名眼科医生,各医院员工的积极性很强,我们有充足的底气,有充分的信心。
2、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忧虑和担心的问题?
答:未来3年,我们要将省级医院做成一流,地级医院当地领先,县级医院通过地县一体化,能解决大部分基础眼病问题,推动基层医疗水平提高。未来5-10年,通过学习国际一流眼科医疗经验,建立几个世界级的眼科中心,从上到下,支持基层医院发展。 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我们始终如履薄冰,视患如亲,始终将良好的医疗质量作为我们的生命线。但是,医疗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它特殊性,任何规范的医院都不能向患者承诺百分之百治愈。有时有的媒体未经核实真实情况就片面报道,容易夸大或失真,有可能造成一时的负面舆论影响。
3、 公司跟重庆莱美药业合作情况?是否考虑向产业链上游走?
答:跟重庆莱美药业的合作,一是作为同一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创始人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基础;二是爱尔眼科在制药方面没有太多经验,而莱美药业刚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少儿近视防控院内制剂。 我们考察了很多产业链上游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基于眼科市场空间巨大,我们未来仍然专注于眼科。
4、公司有越来越多业内名医加入,医生资源和医疗口碑建设有怎样规划?
答:我们追求各眼科全方面发展,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名医大咖加入,一方面我们的平台越来越大,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整体实力的壮大和医教研一体化平台的推进,越发展越自信。未来10年,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重点把现有年轻医生培养起来,领先同行。
5、视光业务的战略重点在哪里?
答:爱尔重点打造视光业务,视光业务也是爱尔发展的重要引擎。视光业务目前主要还是医院的视光渠道贡献业绩,占全部营收20%左右;现在我们也在探索视光门诊建设,今年在总部层面成立了眼视光门诊管理中心。视光市场空间巨大,未来有可能占到集团全部收入的30%-40%。
6、公司对眼底病是怎样考虑的?有什么措施?
答:公司眼底病业务已经取得了不断的增长,成为很重要长尾项目。目前公司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疑难眼底病分级诊疗平台,该平台由全国300多名眼底病医生构成,诊疗范围覆盖30个省市区。公司将整合平台内眼底医生资源,通过平台提高基层眼底病诊疗能力和收入水平。另外,公司通过眼底病专家团队研发的眼科智能诊断系统,智能阅片,准确、量化、及时地对病人眼底影像进行初筛,将有效协助医生的诊断、提高诊断效率。尤其对于医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地级、县域医院,通过O2O的高效远程医疗体系,使基层医院有望逐步接近与大医院同样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