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安靠智电 (300617) 2019-05-29
1、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规模如何?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架空线入地”作为公司核心业务,是否存在行业爆发期,爆发期何时到来?
答:电缆连接件领域,国内市场规模大约在50-100亿左右;GIL领域,国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越来越多GIL工程项目的开工,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电缆连接件、GIL及相关配套产品,开展电力工程承包业务和电力工程勘察设计业务等方式获取合理利润。 “城市输电架空线入地”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公司自2015年以来就对市场爆发具有充分的信心,也做了积极的准备,公司已经具备了行业领先的工程技术实力并积累了一定工程业绩。伴随着国内如“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等项目的陆续实施与完工,国内对“架空线入地”所带来的市场价值已逐渐认可,国内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结合公司近两年自身的订单情况,未来3-5年,行业逐渐步入快速增长期的概率在增大,公司将可能因此从中受益。
2、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公司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势何在?
答:其一,在电缆附件业务线条方向,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长缆科技、汉缆股份、长园电力等。其二,在GIL产品业务线条方向,国内主要竞争者包括西电、平高电气等极少数国企。其三,在城市输电架空线迁改入地服务业务线条方向,公司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输配电子公司、城投子公司等国企。综合而言,目前公司各主要业务线条方向竞争格局稳定、良好。相比竞争对手,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公司的输电线路产品体系不仅仅包含电缆连接件,还包含GIL,公司目前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缆输电与GIL输电两种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并拥有相关工程业绩。同时,基于电缆连接件、GIL及相关配套产品,公司为客户提供电缆和GIL输电系统的咨询、设计、建设、运维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地下输电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是系统服务商。
3、公司在GIL领域的进展及未来规划?
答:公司的GIL制造水平已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已承接华能济宁电厂220kV GIL工程、江苏中关村220kV GIL工程(江苏时代新能源-余桥变220kV线路工程)并通过工程验收,树立了行业先发优势。同时,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为南京市、张家港、常州市、溧阳市、济宁市等城市部分城区规划了架空线入地方案,挖掘新的潜在业务增长点。未来,公司将更多聚焦于GIL技术的实际运用,利用GIL输电核心技术、产品及业绩优势展开和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电力用户的合作,利用架空线入地、迁改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开发潜在市场。
4、公司“架空线入地业务”具体如何操作?有没有已经实施的项目?
答:“架空线入地”业务具体操作上,一般由公司代建后业主回收。公司已实施的架空线入地项目有华能济宁电厂220kV GIL工程、江苏中关村220kV GIL工程(江苏时代新能源-余桥变220kV线路工程),将原计划采用的架空输电线路入地,盘活了园区大量土地资源,改善了园区环境。
5、公司“架空线入地”业务的实施周期多长?收入如何确认?是否存在大量垫资的情况?
答:从现有已经实施完的“架空线入地”项目来看,该业务的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收入按工程进度确认。针对不同的项目,存在一定的垫资情况,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地区(比如江浙沪)一般不需要垫资。公司已经实施及将要准备实施的项目,不存在垫资施工的情况。
6、公司怎么看待国家电网提出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答: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国网推进“三型两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作为国网未来5年的“政治任务”之一,泛在电力物联网领域将有望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相关行业上下游公司也将有望不同程度受益。公司可以为输电线路开展各类智能监测、控制、动态增容及系统整体方案实施与技术服务,“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关键应用设备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7、公司目前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方面是否有布局?
答:目前,针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际建设,公司结合自身产品,制定了“高压电缆精益化管理系统方案”,该方案运用智能感知、网络互联、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可对高压电缆的实时运行电流、线芯温度、局放等指标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将数据进行上传、存储、分析,形成故障预警及提示,帮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理故障事故,有效解决了高压电缆运行中的各类痛点。公司针对该方案,开发了智能型接地箱、智能线芯测温中间接头、智能防爆灭火中间接头、快速抢修中间接头等新产品。
8、公司是如何开展内部激励的?未来是否考虑开展股权激励或者员工持股计划?
答:2018年7月,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议通过了《关于<公司 2018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后经公司 2018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剧烈波动、融资困难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公司终止了该计划。2018年11月,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通过了《关于回购公司股份预案的议案》,后经公司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实施,承诺将回购股份的60%用于后续员工股权激励。内部激励,一直是公司的重要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核心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为公司、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