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安集科技 (688019) 2019-08-28
回忆起7月22日那一天,安集科技董事长王淑敏仍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平时不怎么修饰自己的她当天起了个大早,精心地化了淡妆,并特意在黑色西服里换上了正红色的衬衣。她希望用最美的姿态,陪伴安集科技以首批上市公司身份登上科创板。
一开盘,安集科技涨幅高达520%。站在交易所大厅里,兴奋的王淑敏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鲜艳的红色衬衣与大屏幕上闪烁的红色数字相映生辉。
“从IPO申报材料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到见证科创板鸣锣开市,安集科技只等待了短短的116天。”王淑敏说,这个在传统A股市场无法想象的“奇迹”,让安集科技在创立15年后登上了新的起点。
2004年,赴美留学多年、在半导体化学机械抛光液领域已颇具建树的王淑敏作出了一个决定:放弃令人羡慕的跨国公司高管职位,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回国创业,在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安集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芯片制造的五大步骤中,化学机械抛光(CMP)是实现晶圆表面全局均匀平坦化的关键工艺,关系到摩尔定律能否继续发挥效用。当时,中国高端半导体材料正蹒跚起步,但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液两大重要工艺材料市场,依然被跨国巨头们垄断。
“让芯片企业在家门口用上与国外产品比肩的‘中国制造’。”怀着这一信念诞生的安集科技,成功实现了国产高端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零的突破”。
“突破”,其实并不容易。客户多年来一直用的都是跨国巨头的产品,对安集科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创业公司难免不信任。“给我点测试时间”“给我们一次机会”,这是创业之初亲自去跑客户的王淑敏说得最多的两句话。
有一次,为了说服客户给安集科技新产品一次测试机会,王淑敏穿着高跟鞋在一位项目负责人办公室门口站了将近三个小时。“5米开外就有椅子,但我不敢过去坐下。我希望他一开门就能看到我,看到我们的诚意。”王淑敏说。最终,这家客户同意试用安集科技的产品,更成为公司的长期客户。
安集科技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期而至,面对市场低迷、订单萎缩的困局,安集科技作出决定:每周工作四天,减薪20%。出乎王淑敏预料的是,核心管理团队成员不仅照常上班,还主动要求再将薪水,和公司共度难关。
“正是因为有了这支‘铁杆’团队,有了顶着困难和压力给予支持的客户群体,安集科技才得以顺利起步、度过‘寒冬’,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王淑敏说。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现,我国屡遭技术封锁,芯片行业首当其冲。在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上海,一些芯片企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压力。不利的外部环境之下,安集科技过去两年营收和净利润仍实现了稳步增长。
“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130至28纳米技术节点实现了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两岸的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圆产线。14纳米技术节点产品也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王淑敏分析说,依靠领先技术以及本土市场布局,安集科技得以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行业的冲击。
创立之初,安集科技曾立下目标:“致力于成为以知识产权为本,创新驱动,值得信赖的全球半导体材料合作伙伴”。助力中国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拥有自主可控供应能力,只是安集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一目标。加快技术迭代升级、走向海外纵向扩展,最终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是安集科技的第二、第三目标。
“安集科技希望带着‘中国制造’更深度地参与国际产业链。”王淑敏说。
在位于张江的安集科技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加紧研发10至7纳米技术节点产品。在浙江宁波,安集科技第二基地也在加快建设。这些,都需要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
恰在此时,安集科技幸运地遇到了科创板。
管理团队迅速对在科创板上市作出评估:不仅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可提升民众和投资者对于关键性细分产业的关注;创新制度设计可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便利;投融资、兼并收购方面给予的自主性,有利于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提升服务全球的竞争实力。
准备申报材料、递交IPO申请、回复交易所问询……安集科技不仅首批获得证监会注册,更出现在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名单中,这让王淑敏连呼“没想到”。
登陆科创板,为安集科技募得5.2亿元资金。眼下,这些资金正逐步投向CMP抛光液生产线扩建、集成电路材料基地等四个项目,用以提升公司的产能和研发能力。
“对于安集科技而言,登陆科创板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一个配备了强大加油站的起点。”王淑敏说,从科创板汲取动力“再出发”,安集科技将不忘初心,朝着世界一流半导体材料供应伙伴的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