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恒逸石化 (000703) 2019-10-25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精对苯二甲酸和聚酯纤维综合制造商之一,综合竞争优势多年位居行业前列,主要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己内酰胺(CPL)、聚酯(PET)切片、聚酯瓶片、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伸丝(FDY)、涤纶加弹丝(DTY)和涤纶短纤等产品。
截止9月底,公司参控股PTA产能1,350万吨/年,聚酯长丝产能510万吨/年,聚酯短纤产能80万吨/年,聚酯瓶片产能150万吨/年,己内酰胺产能40万吨/年。
此次调研了四家聚酯工厂,分别是嘉兴逸鹏、双兔新材料、恒逸高新材料、杭州逸暻,上述四家累计聚酯纤维产能400万吨,系统了解公司智能化水平并实体参观智能化工厂。
1、嘉兴逸鹏
嘉兴逸鹏前身为龙腾科技公司,原有20万吨熔体纺及5万吨切片纺FDY产能,占地面积522亩,恒逸集团2017年通过拍卖得到厂区资产,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注入。厂区经二期扩建,当前共有50万吨FDY产能,拟建三期25万吨FDY产能。主要定位精品FDY高端市场,全部采用油制乙二醇和进口油脂。主要面向海宁市场,当前市场份额30%左右。厂区聚酯装置为巴马格惠通工艺,纺丝装置为日本TMT装置,具备全消光、阳离子等差异化品种。逸鹏厂区为恒逸石化当前智能化生产程度最高的工厂,智能化改造合计投入2个多亿,智能化设备开工后厂区人数减少220人左右,工厂效率和产品AA率持续提升。
2、双兔新材料
公司纺丝产能100万吨,包括切片10万吨、FDY 33万吨、POY 57万吨(其中5万吨黑丝),占地面积480亩,恒逸石化2018年5月以21.07亿元对价收购。纺丝设备包括三部分:北京中力、日本TMT设备(FDY纺丝)及德国巴马格设备(POY纺丝)。
采用一头(聚酯)两尾(纺丝)流程,当前员工人数1900人。
双兔PTA和乙二醇由总部公司集中采购,双兔煤制乙二醇使用比例60%-70%,今年1-9月份煤制乙二醇比油头便宜200-270元/吨,贡献厂区净利润3000-5000万元。另外,厂区实现油剂国产化替代,每吨成本节省40-50元。
双兔并入恒逸石化后,主要管理人员没有变动,主要改变体现在原料稳定性提升和管理规范化提升。厂区19年投入3000多万用于智能化改造,当前实现14条线自动落筒,部分环节减少人工使用。原料供应稳定后产品稳定性提升,废丝率下降0.5公斤/吨,双A率提升0.6个百分点,导致平均成本下降。管理规范化提升由于生产中心统一调整后,公司生产决策有数据支撑,决策更加科学化。
3、恒逸高新材料
恒逸高新材料是继恒逸聚合物之后公司第二个聚酯生产厂区,当前产能分三期一共150万吨,厂区品类齐全,产能包括73万吨POY,36.5万吨FDY,20万吨涤纶短纤,剩余为聚酯切片。厂区共计42条生产线,其中POY 17条,FDY 22条,短纤3条。厂区采用一头两尾工艺(一套聚酯装置接两套纺丝装置)。三期项目分别为2009、2011、2017年投产。
厂区毗邻己内酰胺厂区,与己内酰胺厂区公用自备电厂,自发电成本4毛多,外购电成本7毛,每年用电约5亿度,节约电费1.5亿元。此外压缩空气、脱盐水等业与己内酰胺厂区公用,也有一定程度成本节约。最近三年智能化改造投入1.5亿元,减少员工300多人(厂区当前员工2500人左右)。当前实现包装线等环节自动化。
4、杭州逸暻
恒逸集团 2017 年 3 月 通 过 拍 卖 得 到 公 司 资 产 , 经 过2017-2018年技改,2019年实现完整生产,2019年4月份以现金收购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逸暻化纤目前产能85万吨,其中POY 36.5万吨,FDY 18万吨,DTY 16.5万吨,切片14万吨。工厂员工1600人,由于工厂之前停了2-3年,主要工人都是新招的,通过前期智能化改造较以前减少了250-300人。
厂区当前一期产能是巴马格2002-2003年生产线,二期是2015-2016年生产线,一期产能时间较为久远,公司预计明年实现一期产能的设备替代。
二、生产集控管理体系及智能制造板块情况介绍
1、生产管理中心介绍
公司当前已经拥有10家聚酯化纤厂,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前期3个工厂的阶段,整体规划更有利于公司统一运营。生产管理中心负责设定聚酯板块的战略目标,规划所有子公司全面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三块重点工作:
(1)公司内部通过自动化、标准化的体系规划,精益化生产;
(2)客户服务工作,以客户满意度为宗旨,售后服务前置,打造工厂端闭环解决的机制,包括客户满意度调查等;
(3)以MES信息化系统的大数据建设,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工艺技术的管理,涵盖了产供销一体化所有数据。
2、物流公司介绍
物流公司是恒逸“石化+”战略的一部分,物流服务实现营销延伸,可以实现物流全方位配送到客户。物流板块之前在恒逸集团体系内,去年通过现金收购纳入上市公司体系。公司自有物流服务后,供应链管理更加高效,当前除了聚酯产品的物流,其他如原料购买、原油产品运输等全产业链物流正在优化。当前公司的物流既为内部服务,也作为运营主体为公司盈利做贡献。公司物流还与银行合作为下游客户提供附加价值业务。根据公司长期判断,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关联性加强,公司通过自建物流体系向产业服务跨越。
3、公司前期智能化改造进展
公司智能化制造目前已经投入了12亿元,目前的智能化制造还是偏重硬件端投入(占比90%以上),实际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未来在软件端也会加大投入。
目前各工厂智能化投入状况进展不一,高新材料工厂从17年开始试推行智能制造,目前处于1.5版本。逸鹏化纤处于2.0版本代,转运方面有更高的效率,包括自动转运AGV系统等已经实现。在建的海宁工厂会是3.0版本,MES系统也会在海宁率先使用。
公司目前手机商场APP正在VIP客户正在试运行,之前已经实现了微信商城的线上运行,预计明年可以将微信商城的客户全部迁移到APP上。
公司智能化制造未来需要打通PTA、聚酯和纺丝环节。聚酯目前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公司的目标是希望降低劳动力密集程度,未来系统化能力会构成公司的竞争壁垒。
三、针对投资者的提问,公司进行回答,具体如下:
1、 文莱项目核心优势
答:第一,文莱没有增值税,最长 24 年免所得税,相比于国内 13%的增值税以及 25%的所得税,优势明显。第二,经营优势:原油采购便利,今年 12 月之前成品油销售安排已经确定,不存在后续成品油销售渠道的问题。第三,成本优势,电厂比国内上网电价有 5-6 美分每度的优势,每年自供 10 亿多度电,能够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省。第四,原油运输具有天然区位优势,较国内节省了约 2500 公里运距,另外通过就近采购原油,就近销售成品油,从而在产销两端运费均有节省。第五,文莱项目属于美元资产,美元资产与人民币资产实现了一个对冲,有利于资产平衡。第六,可以通过新交所进行锁定合理的炼厂价差,从而稳定炼油的利润。总体而言,文莱项目的多重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确定性收益,并具备稳定盈利能力。
2、 文莱项目投产节奏
答:文莱项目已于 9 月份产出部分合格产品,接下来将按计划产出 PX 产品,预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流程满负荷运行。
3、PTA 未来产能的投放对公司的影响
答:首先 PTA 产能增速无法复制以往高增长率的情形,因为 PTA 产能基数增加,扩产相同的产能增速是较低的,而该增速完全能被下游需求消化。其次,PTA 产能集中度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对于 PTA 的合理利润能够有较好保证。再次,现在聚酯行业的竞争已经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竞争,不在单纯关注 PTA 单品,当 PTA 的盈利缩窄时,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产业链其他环节价差就有扩大的趋势。最后,聚酯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速,下游需求对 PTA 的消化能力弱化了对于 PTA 新建产能的冲击;并且未来的中美贸易战缓和以及经济企稳也会对产业链的需求增长构成支撑。
总结一下,未来新产能释放,PTA 利润可能会有中枢下滑,但仍有一个合理利润,而不再重蹈过去扩产造成全产业的大幅亏损。
4、周期性行业更关注业绩,物流、商城等方面的投入,在哪些方面给公司有具体的提升?
答:公司的目标是在同等价格下客户更愿意买我们的东西,带来的价值是有助于公司降低库存,增加客户粘性。同时内部的效率也在提升,减少的销售人员和内勤,节约成本。
5、公司产品有中高低端层次划分如何区分?
答:产品质量包括染色性能和易断性等,主要根据相关性能指标的 CV 值。
6、公司判断聚酯产业链整体单吨盈利明年什么水平?
答:2020 年聚酯产业利润,有望至少维持或超过 2019 年全年平均水平。此外今年年底原料价格都在比较低的位置,明年价格波动比 19 年更小,聚酯库存跌价的风险减少,有利于提高聚酯利润贡献。
按照往年经验,一般春节期间盈利较低,后续会逐渐恢复,加上库存的溢价,预计比 2019 年更好。
7、对文莱明年 PX 盈利能力大概什么判断?
答:今年 9 月份之前 PX 价格下降后,产业链一大部分利润进入 PTA 环节,10 月份 PTA 加工价差 750 左右,也不算太差。现在 PX-石脑油在 280 美金,处于相对低位,未来再向下空间不大,未来 PX 利润有望转移至下游,也是公司不断壮大下游的原因。
8、聚酯现在库存、开工情况,未来是否会调整?未来库存合宜在什么水平?
答:聚酯的行业开工率 90%左右,恒逸石化是满负荷生产。预计 11 月到明年 1 月份会由业内几家聚酯大厂的正常检修,按照惯例还是会接近满负荷生产。目前大厂还没有降负荷的打算,一般来说大厂的全年开工率比小厂高,主要是考虑成本和市场占有率,开足比较合适。
现在原料接近低谷时期,油价稳定的情况下,公司适当性增加库存管理,当下权益库存在 10 天左右。
9、恒逸石化自建工厂和收购工厂模式比较?
答:自有工厂受限于土地等资源,没有办法有效扩张;新建产能还有时间成本。公司内部各子公司比较来看,工厂分散化更具有区位优势,贴近客户市场降低运输成本,通过统一调度分配,产品更好满足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