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创业慧康 (300451) 2019-11-15
一、公司业务及非公开项目介绍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造智慧医卫,服务健康事业”的企业宗旨,专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研发及服务创新。2019年初,公司组建了医卫信息化事业群、医卫物联网事业群、医卫互联网事业群,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公司业务格局,为公司医疗健康大数据运营、健康城市建设运营、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智慧医疗物联网服务运维等创新业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11月11日,公司披露了《2019年度创业板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18亿元,投入于“数据融合驱动的智为健康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总部研发中心扩建和区域研究院建设项目”“营销服务体系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共四个项目。其中“数据融合驱动的智为健康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项目”计划募集6.85亿元,项目拟通过云应用模式的建设,开发适用于不同领域、服务特定对象的医疗云产品,包括服务区域卫生的智慧公共卫生云平台(B2G)、服务医疗机构的智慧医疗云平台(B2B)、服务个人健康管理的医疗健康服务云平台(B2C)和服务医保业务的智慧医保云平台(B2G)四大部分。本项目旨在屏蔽不同医疗业务系统接口的异构性,从而将各功能模块与云平台上的标准化端口连接,实现云端处理,打破数据“孤岛”,进而完成对现有医疗卫生系统的全面升级,有助于医疗信息和数据的融合,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公司对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拓展公司的业务承接范围。
二、Q&A
1、上半年,公司与久远银海、易联众共同中标国家医保信息化项目中的,第八包中共分为三个子系统,请问这三个子系统是三家公司各负责一个吗?对公司未来的会有哪些影响?
答:国家医保信息化第八包项目,三个子系统由三家公司共同合作开发。 该项目的中标,是对公司产品技术水平的认可,公司将能够参与国家医保局建设技术以及指标参数的制定。该项目系统属于国家层面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未来省、市医保局势必将会按照国家标准统一部署,届时公司可以凭借本项目的经验,提高公司在未来省市级医保局的建设业务的实施能力。另外,本次项目中标是公司在医院端医保信息化产品方面提早布局、研发的阶段性成果落地。随着公司直接参与国家医保局项目,进一步了解顶层设计标准,将有效提升公司医疗机构端的DRGS改造业务已有相关的产品,如大数据病种分组开发的公立医院管理系统(机构版和区域版)的深度和实施水平。目前,公司已在上海市二十余家公立医院和若干区县卫健委上线运行,取得良好的应用和示范效果。未来,相信国家关于医保信息化和DRGS政策正式实施后,公司可直接大规模在原有医院客户中推广。
2、电子病历评级达到国家标准后,未来医院信息化的增长动力在哪里?
答:电子病历新政明确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 级以上。该新政的实施,给予了明确的时间期限,可以说力度非常大,显示了国家在医院信息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对全国医院信息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将掀起一波信息化改造建设的高峰,但其实这一新政的要求只是国家制定的目前阶段可以快速实现的最基础的标准,完成上述新政部署,也仅能实现院内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国家对于医院信息化解决本质上的信息孤岛、实现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尚存在差距。结合同步推行的区域内医联体、医共体政策,可以预见电子病历提升只是医疗信息化整体提升的切入点,随着全国电子病历等级的提升势必带动整体信息化需求的提升,目前实践中,很多优秀的三甲医院从一开始申请电子病历评级已直接从5级、甚至是6级开始,至少需要电子病历评级在五级以上,以实现未来更大的数据对接需求。所以我们认为电子病历新政对于医疗信息化行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3、电子病历项目的建设的回款周期要多久?
答:电子病历回款按项目阶段回款,电子病历的实施周期一般在6至12个月左右即可建设完成,但一般电子病历项目都包含评级服务内容,在项目完成后会要大约半年左右的数据积累后参与评级,故公司需在项目评级后才可收回尾款。
4、从公开网站可统计到截至目前,公司今年订单金额约在9亿左右,这个数据和公司统计的一致吗?
答:鉴于公司部分订单并不走公开招投标途径,公司实际新增订单会大于从政府招标网等公开途径统计到的订单金额。
5、公司如何看待股东鑫粟、铜粟的减持问题?
答:鑫粟、铜粟是公司全资子公司慧康物联(原博泰服务)的前股东,该两个公司的股东成员也均是自然人,大部分都是现在慧康物联的在职职工,在公司完成重组收购慧康物联后,员工出于自身资金需求,减持公司股份也是无可厚非的。同时,鑫粟、铜粟减持受到减持新规的影响,集合竞价每90天不能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且在股份限售期届满后12 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数量不得超过解锁数量的50%,相对来说,减持计划对公司二级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同时,随着减持计划的进展实施,目前市场应该也已经对这一现实情况有了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