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万达信息 (300168) 2019-11-19
一、公司介绍
万达信息专注城市信息化领域24年,在智慧城市中的各个行业都有了比较深的积累,目前业务覆盖全国,为将近8亿人提供服务。公司自科研院所传承而来,一直以来注重自主研发,拥有将近1000人的基础技术的研究队伍,持续紧密跟踪研究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内的前沿技术,以支撑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在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健康科技、社会保障、企业服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例,今年公司获得全球人工智能大赛的第1名,是基于大数据进行慢性病管理。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公司获得是全球病理分析第2名。今年公司大数据团队,通过大数据结合大数据模型,为孕妇做检查、对拍片做模拟分析,就模拟胎儿今后的生长轨迹,发现胎儿是否会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我们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已经开始进入实战阶段。 万达信息具备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与运营能力,目前核心是“3+1+N”的智慧城市整体战略,其中N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出行、方方面面、各个行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在各个行业板块的基础上,做整个城市的一体化平台总平台,形成城市的大数据中心,在这个基础上直接面向城市的三大主体提供一体化服务,分别是市民云、企业云、政务云,然后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城市大脑即整个城市的智能运行中心(IOC)。 今年联合国对全球44个城市做智慧城市的评估,包括上海、伦敦、纽约、巴黎等,上海排名第11位,在智慧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上海政府及公共领域的大型信息系统70%以上是由万达信息来建设与服务,上海也是公司的创新发源地,上海的理念和产品已经快速地在全国得到复制。 在这些行业系统基础上,将来通过把个人、企业和政府相关系统打通,万达信息就可以提供一系列服务,最终形成未来智慧城市蓝图,我们有能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提供CRP(City Resource Planning) 的系统给各个行业提供支撑,让城市更安全,让办事更方便,让医疗更有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建城市级的大数据中心,形成跨城市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形成中央数据库,然后形成市民的服务平台、企业的服务平台,整个城市的智能运行中心,以及整个城市将来的数据产业。 万达信息目前已经从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走向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能够提供城市级、区域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型平台建设和运营以及服务数亿客户。
二、交流沟通
Q1:根据您刚刚介绍的情况,我们目前业务好像跟政府相关的程度比较高,如果我们用政府项目来看的话,这样的营收大概是多少比例?
A:目前确实政府占的比重比较大,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从14、15年开始,公司大力发展云服务,国际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等大型公司,云业务差不多需要8年左右时间才能进入盈利期。而公司一些云比如说市民云,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经开始盈利了,虽然规模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我们相信这一块的成长空间会比较大。 目前阶段,从营收数据来讲,确实是政府和大型公共机构的收入占比会比较高。而这方面恰恰也是公司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相当于是我们在非常多的领域积累了核心资源。下一步,包括和中国人寿的合作,包括一些创新业务的孵化,包括刚才说的一些云服务,更多的是增量。传统业务这一块还会稳步的增长,但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该部分收入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Q2:过去几年中国刚好是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这一块,公司的业绩也刚好是往上走,将来中国政府这部分的投入是否会下降?
A:中国有656个城市,目前整体城市化率不到60%。国家计划在10年之内,就是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0%,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到80%以上,部分达到90%。这也意味着中国城市化的这条路还在快速进行的过程中,这个市场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这是我们的判断。 从发展来讲,即使我们走到城市化百分之七八十,达到发达国家一样的水平,整个城市系统也会有一个升级换代的需求。城市正在蓬勃发展,新的城市刚刚建成,老的城市可能又进入到升级换代期,因此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在国内市场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预算、资金有向城市级的大系统和大平台方面集中的趋势。我们的信心,来自我们具备完整地构建一个整体智慧城市版图的能力。市场在继续增长,像我们这样的头部企业会越来越大,而确实有一些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会受到挤压。
Q3:谈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A:第一种就是我们讲的所谓“造房子”阶段,比如说这样一个项目,政府它出一个亿,公司按照需求卖出软件产品再加定制开发,做完了之后交付,每年再收取一定的年维护和服务费。第二种就是市民云,是一种新的模式,我们跟政府合资来成立一家运营公司,由这家运营公司来运营,采购万达信息的技术服务和平台,这样对政府有一个好处,作为股东方,大量数据是它可以控制的,更为安全,能够避免纯粹第三方数据商业化诉求带来的数据风险。第三种是一些城市有更远大的想法,希望公司过去以后帮忙把当地的产业做起来。比如有些地方想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但是没有人才,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去提供一个大数据服务的平台,帮助本地的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业务。现在第一种占比最高。
Q4:继续请教一下,如果市民云是跟政府合资来建设,那么公司预计的收费模式是?这个是比较像PPP模式吗?
A:目前的模式是这样的,类似市民云这样一个超级APP,对每个用户而言是免费的,但对于政府来说,是帮助实现公共服务的互联网化,政府向公司购买服务。在这一个APP上,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公司已经帮40多个政府部门、16个区、200多个街道、几百家政府机构全部实现了服务互联网化。目前政府这块,公司会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收入,购买云服务,仅这部分收入就能让市民云业务实现盈利。第二个,比如说银行、保险等机构,会发现有市民云这样一个平台,它的用户是有实名认证,这将会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可以去做营销的平台。这对于机构来说节省成本,而我们也能收取服务费、渠道费。 市民云拓展到新城市整个实施周期会很快,大概一个城市落地只要三个月,投入的人员、资源有限,和PPP模式完全没有关系。
Q5:不过这个部分现在营收还比较小,对吗?
A:“市民云”全国已覆盖7000万人口,在上海已经有1300万注册用户,打通了40多个政府部门,在手机上就能够直接办理几百项服务,而且目前已经实现了在整个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的漫游。万达信息现在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行业的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系统,我们目前在上海、海口、成都、长沙、柳州、驻马店等大批城市运营,并仍在不断拓展新的城市。未来在公共服务领域里面,“市民云”是一个超级入口,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机构都可以直接入住。 “市民云”今年营收也不会小,基本上能完成年初制定的盈利目标。相比较八年投入才能获得盈亏平衡的云服务模式,我们觉得相对算是效果不错。
Q6:2018年公司的营收有一个下滑的情况,主要是什么原因?
A:主要有两个原因,公司在此前的公告都有过说明。1、部分重点项目在2018年先行实施,未在报告期内确认收入;2、受去杠杆宏观环境影响,公司主动收缩全资子公司四川浩特通信有限公司的业务规模。
Q7:可以再问一下我们的传统业务,就是在政府的项目或者医疗这一块的项目,它目前在手的订单大概有多少呢?
A:关于订单具体金额不方便透露。可以讲的是,医疗信息化行业近年来受政策利好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较好,公司该部分业务的订单增长基本和行业整体保持一致;其他政务业务的增速可能不会像医疗信息化业务那么快。
Q8:再请教一下,就目前的上市公司来说,跟我们在竞争的,比如说更多的产品结构比较像,或者说竞争比较激烈的是哪些公司?
A:传统上的,医疗卫生等行业系统提供商,还有一些大型系统集成商是公司的竞争伙伴。但是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个很奇妙的变化,现在的竞争有时候既有竞争也是合作。比如说像大型互联网公司或者金融公司,大家会发现他们也开始进入到政府跟公共服务领域了。本质上来讲,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消费型互联网走到头了,将来的增长空间在行业互联网,即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而行业互联网的核心系统掌握在政府手里,真正的行业数据也在政府手里。跟中国人寿深度合作之后,未来这块市场我们就有更大的力量去介入,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那么将来在这一块新的竞争市场中,我们这种业务强公信力高的综合性的公司优势会更强。
Q9:现在政府的很多项目的节奏好像在放缓,是这样吗?
A:我们理解放缓的一个原因是整合,比如说有些城市一个订单20亿的规模,可能一年出来一次;但是当订单是2000万或者200万规模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每个月都有中标的声音。所以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在做整合,是一种模式的变化。在这种趋势中,万达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原来的订单标的也会变大。
Q10:请问我们跟中国人寿的合作,除了在资金方面提供我们比较大的一个资源之外,还有哪些其他比较深入的?
A:和中国人寿的合作,当然不是在资金方面,而是基于双方战略上的融合。对于万达信息来说,不管是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领域还是在智慧城市领域,覆盖面广且综合竞争力强。而公司面对的竞争环境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通过与中国人寿的合作,公司将有能力构建一种生态体系来迎接未来大型互联网公司或者金融公司带来的更高维度的竞争。 具体而言,公司与中国人寿的合作已经在部分领域开花结果,双方合作的全国首款肺结节专病保险产品已经正式面世,这是一款前沿医疗科技与保险保障创新结合的保险产品,这款产品可用上海市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并将登录上海市市民云。未来在专病产品领域双方将在更多病种、更多城市以及在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风控等更多层次拓展合作。 再举个例子,广州在2018年全面推广实施了基于万达信息技术支持的大数据DRGs,一年节约医保费用11亿,大病医保的赔付比例从124%下降到78%,而广州大病医保的承办机构就是中国人寿,这代表公司的大数据DRGs等医保科技已经开始发挥实战作用,不仅能节约医保费用,还能提高商保的盈利能力,未来与中国人寿具备很大的合作和协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