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同和药业 (300636) 2019-12-17
1、问:现在商业化的品种的成长性,加巴喷丁、瑞巴派特、醋氯芬酸、塞来昔布、坎地沙坦、文拉法辛的产能以及产能利用率?
答:截至目前,公司各产品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大致如下:加巴喷丁产能800吨,产能利用率50%;瑞巴派特200吨,产能利用率90%;醋氯芬酸60吨,产能利用率100%;塞来昔布150吨,产能利用率40%;坎地沙坦25吨,产能利用率40%。公司产品加巴喷丁和塞来昔布的产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问: 在研产品以及处于客户导入期的产品的情况,各品种未来的收入预期?哪些品种在未来2年可能会进入放量期?在研产品有多少是绕开原研工艺路线的?
答:公司在研产品多数已进入DMF文件制作阶段,部分处于申报阶段或变更申报阶段,在研期间公司与客户之间有一些前期的采购-销售合作。在研产品工艺大多与原研工艺路线有所不同,在法规市场专利到期时间有先有后,处于申报或DMF制作期的产品,专利大多在1-4年内陆续到期,随着专利陆续到期销售逐步放量。另外老产品中预计未来2年加巴喷丁、塞来昔布会进入放量期。
3、问:与浙江原料药企业比较的优劣势?
答:公司的主要股东和一些核心的技术人员当年大学毕业后有在浙江台州的知名制药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经历,部分人员有多年从事医药产品国际贸易经验。我们从建厂初期开始即十分注重研发投入,资金上一直对研发非常倾斜,去年的研发费用占公司销售额的9.49%。公司产品最早进入的规范市场是日本市场,日本市场也是同和目前最大的市场,全球范围内日本客户对产品纯度、杂质的要求是最高的,经多年发展公司在杂质控制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生产高纯度产品形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在高纯度产品研发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在欧美日市场的产品注册数量、通过欧美日官方现场质量体系审计的次数,除了海正华海等几家企业外,比起一般的浙江制药企业还要多一些,与浙江那些知名企业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上。
4、问:产能情况、未来产能规划、资本开支以及折旧增加的情况?
答:我们目前一厂区11个原料药车间在生产,还有一个车间在改建,明年也将投入生产,故一厂区已具备相当的产能,一厂区满负荷生产预计可形成7-8亿的销售收入。二厂区设计有15个原料药车间及2个成品药车间,分三期建设。一期4个原料药车间在2020年底安装完毕进行调试;二期建设9个原料药车间;三期建设2个原料药车间及2个成品药车间。二厂区的产能会在未来几年逐步形成。由于两个厂区在同一开发区,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效率。
5、问:往制剂和CMO延伸的想法和布局?
答:目前公司有8个CMO项目,规模不大,主要是受产能制约,公司规划在二厂区发展更多CMO项目。公司在二厂区的建设中有制剂项目,目前公司二厂区正在建设中。
6、问:研发人员情况?
答:公司拥有一支各学历层次组成的199人的研发技术团队。公司研发技术人员人数多,人才种类齐全,覆盖了市场专利的追踪分析、先进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从事新工艺研发、放大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检测及杂质分析、DMF文件编写、国内外注册认证等医药制造的主要方面。公司还获批设立了“江西省特色原料药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中心。
7、问:股东减持情况?
答:公司尊重全体股东合规交易的权利和意愿,不会予以干涉。公司各股东减持计划主要与其自身财务安排有关。
8、问:客户是如何选择供应商的?我们和其他企业相比的优势在哪里?
答:客户选择供应商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注册数量、通过国内外药监部门审计的次数;二是生产制造能力,包括车间数量、反应釜数量与容积;三是环保(EHS)水平;四是研发能力。同和药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产品注册数量较多,现已取得5个产品的CEP证书、2个产品的US-DMF批准、6个产品的KDMF注册证书、3个产品的日本注册证书、4个产品的台湾注册证书。同和药业多次通过国内外药监部门的现场审计,累计通过美国FDA现场审计4次、日本PMDA4次、EUGMP2次,国内药监现场检查8次。 在生产制造能力方面,同和现有合成车间11个,反应釜500多个,体积从50立升到20000立升,总体积300多万立升。同和具备较强的持续供应能力:公司在2018年原料问题吃过大亏之后(由于部分上游原料供应所在地环保“一刀切”造成部分原料断供),对如何规避此问题的风险作了详细评估。2018年二季度开始,公司积极寻找合格原料供应商,开展合格供应商评审工作,确保每种主要原料均达到不少于3家合格供应商,以避免原料短缺情况的再次出现。对于重要原料,我们新认证了更多的供应商,并对供应商的省域分布有所要求(一种原料不集中在一个省)。因此今年发生在江苏的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对公司的原料供应造成明显的影响。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环保投入,环保设施占地面积超过公司已建成总面积的25%。废水废气处理能力是公司一个明显的亮点,技术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具有不需借助园区污水处理站独立达标排放的能力。公司的三废处理设施应用了多项尖端技术创新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充分实现了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废气超净排放处理,废水深度达标处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化工园区的安全环保要求提升公司做到了未雨绸缪,其要求提升不会制约公司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