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国脉科技 (002093) 2020-01-22
本文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Q1:公司的发展历程?
A: 90年代至2000年代,公司将信息技术(IT)与通信技术(CT)进行融合,产生信息通信技术(ICT)。2009年,公司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与产业技术融合,形成物联网技术。2017年,公司将物联网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形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物产业。2020年开始,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开展国脉大健康产业建设。 公司重点聚焦5G、物联网战略,将加强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提升营收规模与盈利水平,将业务领域从专业技术服务,逐渐推广至更为广阔的公共服务。
Q2: 福州理工学院对公司发展的作用?
A:公司将每个产业与福州理工学院的专业建设一一对应,福州理工学院为公司提供了三大壁垒: (1)基于福州理工学院模式的人才壁垒 公司有着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模式——讲师+工程师+技术股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行业领军人才,引入国脉体系。我们在福州理工为行业领军人才提供优质的研发环境,并由国脉为他们提供精准的产业研究方向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模式可以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 (2)基于福州理工学院模式的研发壁垒 通过企业来指导高校基础研究方向,效率会更高。同时学校又能弥补企业的短板。至今为止福州理工已经建成64个产学融合实验室,其中包含了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研发平台。 (3)基于福州理工学院模式的应用场景壁垒 科技应用离不开“以人为本”,福州理工学院为公司物联网、大健康等领域的业务提供了一个近万人的应用、实验场景,这将帮助公司实现快速、有效的业务反馈机制,优化现有解决方案,并可直观地给出成熟的应用范本,向社会大众复制与推广。
Q3: 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情况?
A:在业务上,公司内部一直在强调三部曲——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和乘法,2018年起国脉坚定聚焦5G、物联网,将非核心、低毛利、对未来发展帮助不大的业务全部剥离。业务结构优化成效显著,综合毛利率、归母净利率显著提升,均创近五年新高。占用资金款项过大的项目剥离,经营效率大幅提升,财务状况愈加稳健。
Q4:公司在物联网有何布局?
A: 国脉的每个产业都与福州理工的学院对应,例如护理与康复学院对应国脉大学养老,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对应慧翰微电子、国脉区块链,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应国脉生物等,这种模式将为公司提供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当技术延伸到传统产业时,有相应的专业进行对接,做到了真正的融合。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单个公司很难做到在多个细分领域一一突破。公司通过理工学院可以从各个专业上多点开展研究,可以真正做到将技术和解决方案向多领域扩张,并且同时维持着独特的高壁垒。
Q5:生物业务的开展情况?
A: 公司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融合,形成了计算生物技术。通过技术的突破将建库成本大幅降低,将个人全基因组的建库成本降到行业的十分之一,使得大规模人群的复杂疾病研究成为现实,真正把基因技术带入千家万户。公司与各地政府开展合作建立生物技术平台,初步目标建立百万级群体基因型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疾病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与精准医疗,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Q6:介绍下公司养老产业?
A: 公司利用物联网、计算生物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再造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国脉大健康产业建设;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多维数据(遗传基因、环境、临床)的健康风险模型,为用户提供高端疗养、慢病管理、术后康复、养老等全方位、多层级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将结合福州理工学院护理专业学科建设,打造隐形适老化、隐形智能化养老综合示范基地;利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以提升老年看护的效率,用和年轻人的融合互动提高老年生活的温度;利用理工学院的基地示范效应,逐步形成成熟、可复制的创新业务模式向社会推广。
Q7:公司是否考虑对外扩张?
A: 对外扩张,是基于公司在产教融合上进行深度合作,在科研,在人力资源培育与储备,骨干力量的沉淀,还有3+1的模式为公司在业务上的扩张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收购的黑龙江设计院为例,国脉的模式使其毛利大幅提升并实现盈利。公司具有成功的设计院收购整合经验,结合福州理工学院的人才优势,同时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公司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优秀的行业合作伙伴,实现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司5G产业链布局,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综合竞争实力。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现场调研人员已按深交所要求签署调研《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