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问答全文
中科创达 (300496) 2020-02-28
一、公司情况介绍
公司2月26日披露了2019年度报告和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8.2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24.74%。归母的净利润2.38亿,较上年同期增长44.63%。 创达是专注于操作系统技术的公司。这些年来,公司的技术领域拓展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5G技术。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聚焦前沿技术的研发,公司不断地在智能终端的产业领域扩大商业版图。尤其被大家关注的智能汽车业务,2016年到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8%。汽车业务的占比也逐步提升,从2016年的5%,提升到了2019年的26%。在2019年智能汽车业务全年实现了4.8亿的收入,对比上年同期增长72%。不仅智能汽车业务,公司传统的智能系统软件业务也在2019年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传统的智能系统软件业务现在是10亿的体量规模,而在2019年,公司在这方面的业务依然保持了14%的增长。未来五年内,公司会在智能网联操作系统上面下功夫,同时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部分融合。 另一方面,依托于操作系统技术以及AI能力的独占性,公司在物联网的业务的扩展上也在持续地发力。公司在和全球同步的这些知名厂商合作过程中,把产品的方向落地到了机器人、VR、AR、XR等方向领域,我们相信2020年物联网业务随着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部分的收入会有更好的表现。 2020年一季度,赶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是创达一直在坚定地扩展全球市场,公司每年有一半的收入是来自于海外。在疫情肆虐的期间,公司积极地应对,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保证无论是欧洲、日韩还是中国客户的一些大订单的交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业务的国际化以及公司海外业务的本土化的优势,所以即使是在疫情的期间,公司仍有很多的新的订单落地。这也支撑了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增长强劲的势头。疫情总会过去,创达的操作系统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以及公司的全球化客户的业务的布局, 2020年创达一定会再继续交出一份更优秀的成绩单。
二、问答
1. 汽车业务未来的规划
汽车业务公司主要是迎合整个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网联化驱动汽车成为一个移动终端,智能化驱动汽车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演进,这两个趋势是非常明确的。这两个大的产业趋势下,对软件以及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 未来汽车产业的进化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智能网联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才是智能汽车的阶段。公司的第一步会先把智能网联汽车的操作系统做起来。公司在智能网联操作系统这部分的工作比较多,未来公司会把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做好。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机会。现有的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不分离模式,其实是成本非常高的。软硬分离,可以通过软件算法提升辅助驾驶的能力。公司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有比较大的机会。
2. 公司如何应对汽车企业头部化和软件能力越来越强的趋势
车厂尤其是中国车厂在软件能力上的补足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和公司这种第三方软件厂商开展业务合作。如果软件的理解不深,就很难跟公司的软件对接,车厂的对接在今天整个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现在跟芯片厂商的合作融合,掌握平台化的技术,也有Kanzi这样的平台化的工具,还有核心的数据,这些技术能力的积累能够足够地去支撑中国车厂的智能化转型。一旦车厂用了Kanzi,就会一直用,如果不用Kanzi,开发成本会变得很高。原来Kanzi的市占率是20%,现在已经全球市场超过40%,全球10大车厂有9家都在用。
3. 智能汽车的产量在整个汽车产业里面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这个市场规模短期内对中科创达的盈利能有多少贡献?很多厂商都在做操作系统,中科创达有哪些优势呢?
智能化的车辆是在增加的,中国的整个的汽车产量是相当大的,大概占到全球的小三分之一。智能化的过程在过去几年已经迎头赶上。我们从2013年开始做汽车,业务到今天增长非常快,单一的汽车业务的占比已经超过26%,已经近乎于我们当年上市时的收入规模。而且我们也能看到在软件的市场,未来的三年到五年,潜在的软件的增长,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这个行业规模非常大。 汽车产业全球是一盘棋,一定要有国际化的布局和服务支持开发的能力,这部分也是我们的优势。
4. 在智能网联汽车里面,除了给车厂定制化开发的这种服务以外,我们在这种标准化的功能模块,除了交付现有模块以外,我们怎么增加越来越多的模块给客户去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上面的功能?物联网业务,怎么开发平台系统去针对碎片化的需求提供服务?
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一直是IP+解决方案+service的模式。每个汽车的平台上都会有一些公司相应的IP加载上去。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操作系统要有一个应用的运行环境的机制,包括开发、部署、升级、更新,也包括了将来不断地上下兼容、安全的机制。 公司之前做整个汽车平台开发的时候, 会潜移默化地把安全机制、更新机制、多屏互动的信息交互的总线,Kaniz融合进来,针对高中低档,实现Kanzi开发环境的引擎。在平台开发的过程中,公司定义了机制,这些机制确保了中科创达逐渐会成为操作系统的厂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机制里面有一些中间件和平台技术,创达可以来收取不同的费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厂商、出货量的不同,收一些IP费用,目前IP的收入有一部分已经体现在当季的收入里面了,有一部分会将来逐渐出货的。 关于物联网和平台系统。物联网业务的核心还是操作系统、视觉和连接。操作系统主要针对物联网千差万别的环境。视觉能力是指物联网不同场景要求的照相机技术非常多,有些地方要求低功耗,有些地方要求高精度、高性能,像VR和AR的机器人,机器人跟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AGV机器人或者是厂商的各种的机器人,每一个上面就对接的这种视觉场景。 抽象地来说,物联网会分为几个模块。首先,就是我们提到的多模态技术。多模态这个技术是指最终物联网会走向一个是端上的信息和云上的信息相互融合的决策机制,这是一个多模态的机制。其次,它的这种本身的深度的安全和更新机制一定是要通过操作系统这个级别来做。第三,应用一定是要去可部署,就是要有微服务,要有服务的更新机制,数据要不断地去积累使得整个终端变得更智能。上面三个模块最终都会被抽象出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公司把这些模块分为几个系列。机器人是一个系列、可穿戴是一个系列,有些模块其实是共通的,我们逐步把机制变成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有些模块变成共同化的模块。通过这个方式,逐渐形成物联网操作系统。
5. 以后有没有可能公司的整个操作系统平台是以产品化的形式,以整个系统去授权给下游去使用?
理想化的情况一定是公司完整的授权给客户甚至是给第三方的运行。实际上现在公司的Kanzi就是这个模式。五年以内,所有的解决方案都用整体化的授权的业务模式是相对较难的。整个汽车的智能化、智能网联的标准都还没建立,很多通讯机制都没法建立。公司在努力地往这条路上走,快的话是五年,慢的话的可能要十年,但是我们一定会成为这样的厂商。
6. 未来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就是偏信息化的,信息化的交互这块的。第二步就是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就是偏执行端的,我们分两步走,我想知道目前我们要接近执行端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推进的方式?
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其实最终和智能辅助驾驶的操作系统,是会融合在一起的。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加上智能化以后,就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了。到了那个时候,汽车就是无人驾驶的移动终端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还是会以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加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形态两者并存,是一个逐渐演进迭代的过程。 智能网联操作系统方面,我觉得是标准不成熟,算法不成熟,连接、应用的平台化的能力不够,使得整体的价值还没有那么大。这也是之后整个行业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也是创达能出价值点的地方。 创达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要做到,共享传感器、共享硬件的平台,算法可以共享芯片的计算性能的。这种软硬分离的开发模式,整个的系统成本会有大幅的降低。 智能驾驶方面,我们的切入点是从一部分的算法开发开始,也融合了一些第三方的算法。创达做的是开发平台和联动的引擎,把包括整个传感端和信息端、网络端的信息融合起来。现在,创达提供的第一个算法是驾驶员辅助,包括DMS、汽车泊车、停车这些辅助驾驶功能。
7. 往后看三年,公司的战略规划投入的轻重是如何平衡的?
总得来说,公司就是随着5G+AI+半导体的演进而持续演进,这三个技术就是手机、物联网、汽车和行业的基础驱动力。创达不变的定位还是做好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做中立的平台化技术厂商。另外,创达还是要去做全球化,加大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扩大这种竞争壁垒。 从各个细分业务来说,智能软件系统业务。这块业务其实一直都是创达的重点。创达一直跟产业链融合得比较紧。比如高通、英特尔、三星,这些芯片厂商一直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从去年年初开始,创达与华为也做很多深度的合作,与产业加强融合。新的趋势是,第一随着5G的连接越来越深入后,软件的云化,创达与微软和亚马逊、阿里在这块云的合作也在逐渐加大,这也是产业的一个整合。另外,创达也在加强对操作系统内的单点的技术的研发,包括视觉呈像。 第二个趋势,就是智能软件对行业的影响。比如智能工业数据,创达也在逐渐地去做,以这个为切入点,进入整个工业行业。 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一定要加大投入,一定要做好。同时,也肯定要同产业,包括华为、高通和汽车厂商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创达在汽车上的优势比较大,在短期的这几年里,战略的位置比较重,所以创达主要的投入会在汽车这方面加重功夫。这几年汽车一旦抢位之后,对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智能物联网。相对是一个逐渐慢热的行业,各个行业对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逐渐地延伸,所以创达也做了几个方面的投入。比如多模态的技术和5G智能终端认证,这种平台化的技术逐渐地通过几个垂直的行业,包括机器人,逐渐地一点点加强我们平台化能力的渗透,然后逐渐地做起来。尤其是5G的这种多模式的通信的技术在行业里面的应用,创达在这方面也有积累。
8. 智能网联系统,现在市场上像阿里还有华为都有做,车企也在开发自己的系统,然后智能操作系统又是未来整个智能汽车的核心的价值的高地。未来车企是不是足够开放,让我们进入?
其次我们的应用生态方面,是不是足够得充分。 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实质上并没有和汽车厂商有竞争。汽车厂商需要的是一个智能化体验好的汽车,不需要控制一个操作系统。一个单一的汽车厂商是控制不了操作系统的,一定是多个汽车厂商都会用共同的一个操作系统,使应用变得丰富。创达能做好操作系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达是中立的角色。 创达的核心定位,第一点,肯定是不和车厂的利益相竞争。第二,创达一定要做到中立的应用去扩展。比如现在阿里、百度,我们都有合作。只有中立化的定位才能产生真正的平台化的操作系统。
9. 确认下公司说的未来发展战略会做两个汽车领域的操作系统,一个是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一个是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
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是指车载整个汽车可以分为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两个系统或者说两个域,最终这两个域会叠加为一个域。智能网联操作系统,主要是将汽车变为移动终端的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会让智能驾驶辅助的体验会越来越好,成本也会因为信息的综合利用降低,性能也会变得更好。
10. 中科创达如果要做OS,也是定位一个技术供应商,不会触及车企的核心的利益是吗?
因为创达的开放、中立,只需要把公司的能力,平台的应用做得更好,就可以平衡。就像公司的Kanzi这么多厂商都用,是因为创达开放,让客户使用,贴近客户需求做客户的应用化的设计。实际上创达的Kanzi就是一个小的提供客户使用的应用环境、插电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小的操作系统。现在创达把同样的理念做得更大了一点,把整个车的总线连接在一起,做一个完整的汽车操作系统。
11. 智能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势,软硬件会逐步地分离,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开始和高通绑定来切入这个行业,会发展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独立的一环,来连接芯片硬件厂商和下游的车厂?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您觉得未来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是高通,就比如说芯片厂商会像软件这个方面延伸?还是说还是传统的一个Tier1? 第二个问题,汽车软件平台的厂商的市占率可能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想请问您增长的一个临界点或者是拐点是什么?
操作系统厂商跟芯片厂商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咖啡和牛奶的关系、相互合作的关系。从手机业务来看,创达一直跟高通的合作,高通做好芯片,创达做好解决方案和服务,共同去支持终端厂商做好产品。在物联网和汽车行业,也会是这样的合作模式。创达跟芯片厂商是很难形成竞争关系的,因为两个的产业的定位、交货的模式,库存模型、商业模型都不一样,创达和芯片厂商是非常难以形成竞争的。 跟Tier1的合作来看。从车厂的角度来说,必须做软硬分离,这并不是我们想跟Tier1做竞争,或者说我们跟厂商的关系更好,这是一个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就是软件变得越来越大,软件的复杂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需要一个平台化的厂商来支持整个行业的共通。所以,这不是竞争关系,这是当软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定会有平台化的软件厂商这种物种出现。很多厂商都意识到这个机会。产业发展到这个时候,创达也这个能力,有地位,有平台。创达跟芯片厂商和应用厂商的合作非常紧密,创达就可以去做这个事情。产业发展到现在,需要有一个软件平台厂商,创达选择了这个产业定位。 关于拐点的问题。随着软件在汽车里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话,未来三到五年,软件的整个的规模都会是50%以上的规模的增长。而且,整个中国的汽车智能化的步伐也是大幅地提高了。随着软件和硬件价格降低,之前可能15万甚至25万以上的车才能装配,现在5万、7万的车也安装智能化的产品拐点已经到来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12. 公司披露跟滴滴有合作,具体谈谈跟滴滴在智能驾驶是怎么合作的?
我们与滴滴合作,双方的产品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滴滴的算法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滴滴在AI领域有特别多的数据,包括驾驶数据的积累。我们跟滴滴在智能驾驶这块有一个非常意义的合作,因为智能驾驶算法需要跟网联的操作系统做连接,也需要一个平台化的厂商做更多的部署。